四时农忙,五谷丰登。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发展必先兴农,农兴才能国兴。回望全年,各地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连日来,记者在各地走访调研时看到,农村公路通到老百姓家门口,促进农村地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道路通达促进百业兴、农民富、乡村美,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成效凸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三农”工作方面发挥的作用可知、可感。
■打开农民“致富之门”,“路更好走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上个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增长到460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4.6%。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在河南省栾川县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庙子镇段,当车辆匀速驶过全长668米的音乐公路时,车轮与路面摩擦,能“演奏”出歌曲《歌唱祖国》的曲调。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地区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吸引资本、项目和人才向农村流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会唱歌的“网红公路”吸引许多游客慕名前来,串联起栾川县多个景区,覆盖全县51个旅游重点村,带动就业3.28万人次。
类似的变化在多地发生。
“现在俺这路修得也好,还通公交车,你不管是进城、进乡镇,公交车招手就停,可方便。”
在河南省叶县辛店镇南王庄村,村民王天朝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家门口的公交车站。
盛产红薯的辛店镇曾经交通不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民出行的常态,当地的红薯更是“长在深山无人识”。
2019年起,一条全长94公里的1号公路贯穿辛店、保安、夏李、常村等4个山区乡镇,途经45个行政村,大货车、公交车都能直接到达村民家门口,不仅“市民进了山、山货进了城”,也让“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为现实。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气、财气来了”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农村公路已融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全局,推动农村地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促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盘活农村地区特色资源……县道X008线旁的八面山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
“我以前住在山里面,后来易地搬迁搬过来的。因为现在八面山搞旅游开发,我家里也开了民宿,有4间客房。”在八面山自生桥村村民杨家武自家开的民宿里,他兴冲冲地向记者介绍。产业发展起来了,现在杨家武一家三口都有了工作,全家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块钱,“比原来在山里的生活要好多了”。
位于湖南省龙山县的八面山,四周悬崖峭壁,自然风光秀美,是沈从文笔下的“别一个国度”。
为了改变八面山“守着好资源过着苦日子”的状态,2019年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对X008线八面山至里耶的26公里险峻路段进行提质改造。道路畅通了,外来的游客和商家也越来越多。现在4个村共开办了民宿等67家,今年的旅游经营收入可达510万元,每户平均增收6万元。
龙山县里耶镇镇长张昌盛说,目前正处于旅游淡季,家家户户正忙于民宿改造,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老百姓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更美了”
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普惠、乡村文明繁荣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
进入冬季,山东省滨州市的黄河岸边冬韵十足、风景如画。堤坝公路将黄河湿地、森林公园等景观节点串联成线,形成独具特色风貌的黄河生态廊道。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横跨黄河的高速公路与堤坝公路纵横交错、相辅相成,成为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让乡村因路而美。农村公路规划设计时注重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人文文化等和谐交融。持续推进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治理,不断加强农村公路绿化美化。美丽农村路接山川、连林田,与特色村居相映成趣,助力形成一大批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修建一条农村公路,串联一路美景、带动一片产业、发展一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有力支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提供坚强服务保障。
“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未来,各地各部门将坚定信心、铆足干劲,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统筹:汪奇文
编导:王竹艾
综合百家乐平台社报道
百家乐平台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