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社西宁12月20日电(记者张子琪、杜笑微、任延昕)走进刘世祥的新家,映入眼帘的便是电视背景墙上喜庆的四个大字:乔迁之喜。阳光洒满客厅,房间整洁清爽,阳台上新开的三角梅娇艳喜人。
刘世祥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黄池村人,多年来一直盼着在县城买套房方便孙子上学,这个心愿在地震后实施的灾害避险搬迁项目中实现了。2024年11月,刘世祥一家五口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农村土房,政府补贴16.5万,自己花了10余万,住进了民和县城滨河花园小区一套125平方米的楼房里。
12月11日,在民和县滨河花园小区,刘世祥正在打扫新家。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柳泽兴 摄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部分地区数十万人不同程度受灾。随着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目前,青海省海东市36527户受灾群众的农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3876户避险搬迁户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自主购房等方式完成搬迁。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9.15万户房屋维修加固、1.05万户原址重建住房建成入住,14个集中安置点1.04万套住房全部达到入住条件。
刘世祥说,这大半年,自己在受灾村镇给人盖房打零工,女儿女婿在县城打工,8岁的孙子已在新家附近就学,“经济压力确实比以前大一些,但我们会有更好的生活,全家人都有信心、在努力。”
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记者看到受灾群众也搬进新居,开始了新生活。这两周,吹麻滩镇中庄村村民毛永平正忙着办理农家乐的营业执照。在原址重建的新家里,他规划出可容纳数十人同时就餐的包厢区域,打算来年开春正式营业。
虽然回忆起一年前的那个冬夜,毛永平仍心有余悸,但他知道新生活已经开始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了我们很大帮助,自己也要努力过好日子。”
民和县中川乡金田草滩新村。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杜笑微 摄
抚平灾难的伤痛需要时间,更需要对新生活的憧憬。如今在青海、甘肃震区,记者看到的不仅是一栋栋新房、一张张笑脸,还有各级政府团结一心、争分夺秒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各族群众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向上姿态。
在去年地震中,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金田村遭受砂涌灾害,地方政府将金田草滩新村定为地震灾害避让搬迁安置项目。短短一年时间,金田草滩新村拔地而起,186栋新房错落有致,大多数家庭已搬迁入住。
金田村村民祁秀梅有餐饮工作经验,今年10月她主动申请承包运营村里的幸福食堂,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老人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午餐。“不仅服务老人,我们还对外营业。今年不出去打工了,自己当老板!”祁秀梅笑着说。
12月12日,在民和县金田草滩新村集中安置点幸福食堂,祁秀梅(中)为老人端上午饭。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柳泽兴 摄
从震后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生活井然有序,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让经历黑暗的人们看到希望,他们逐渐走出阴霾,在建设新家园的道路上聚力前行、向阳而生。
“只要有人在就有希望。”55岁的民和县巴州镇杨家湾村村民杨丽儿说,灾后重建期间,她在西宁市的餐饮店打工贴补家用。如今,她和本镇5个村44户村民通过避险搬迁项目,搬入了羊羔滩集中安置点的新居。
羊羔滩集中安置点靠近县城,交通便利,不远处就是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里有69座温棚,可提供租赁服务和就业岗位,目前已有14户农户申请承包大棚。
“新房规划设计时,我们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为每户设计了10平方米的铺面,有意愿的群众可借产业园乡村旅游发展契机,做点生意增加收入。”巴州镇副镇长徐花说,乡镇在灾后重建中,努力实现“山上有基地、山下有新村、振兴有产业、幸福有盼头。”
12月11日,在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集中安置点,搬迁户杨丽儿正在装扮新家。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柳泽兴 摄
杨丽儿100平方米的新房装修时尚,还配了很多新家电,她家的小卖店是全村最早营业的商铺。“新房享受了国家的装修补贴和家电补贴,很划算。还有10平方米的铺面可经营,也可当库房。”杨丽儿说。
“明年准备承包几个大棚,自家还有20亩地,学技术种药材。等开春旅游的人多了,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杨丽儿扳着手指列举未来的规划,笑容挂在脸上,眼里满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