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社香港11月26日电 题:陈幼坚:穿梭在东西方之间的创作旅程
百家乐平台社记者郭辛
视频记者:张一弛 梁嘉骏 郭辛
提到陈幼坚这个名字,或许有些人并不熟悉,但很多人看过他设计的作品。从李锦记品牌到可口可乐中文商标,从香港国际机场、上海外滩美术馆到国家大剧院标识……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均出自他之手。
他曾为张国荣、张学友等众多香港知名艺人设计过唱片封面及演唱会海报,他设计的海报和腕表还被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从广告人、设计师到收藏家,陈幼坚在艺术道路上已走过50多个年头,获得过600多个香港和国际奖项。他说:“我的人生,就像是一趟穿梭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关于创作和收藏的旅程。”
陈幼坚在香港接受百家乐平台社记者专访(8月24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李钢 摄
被“遗传”的艺术天赋
剪裁考究的衬衫,配上复古圆框眼镜和围巾,勾勒出陈幼坚的标志性形象。与大多数设计名家不同,陈幼坚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设计课程学习,他的艺术启蒙源自他不曾进过学堂却很有艺术天赋的父亲。
“小时候,我家开了间水果店,那些从外地运到香港的水果被装在一个个木箱子里,箱子用完后就成了废品。”陈幼坚说,但在父亲眼里,那些木箱可不是无用的包装,而是等待被赋予新生命的创作材料。
父亲将那些箱子带回家后,做成了凳子、桌子和各式各样的家具,做完后刷上一层亮油,有时还会加些特别的装饰,设计精妙,细节考究。每次父亲进行改装工作时,年少的陈幼坚总会在旁担任小帮手。
“父亲将他的艺术感很好地遗传给了我。”陈幼坚说,“一般人看东西看到的只是平面物体本身,而在我脑海中呈现的图像却是立体的,有一种特殊的布局和空间感,我能看‘穿’物体背后的隐形线条。”
20岁起,尚不知“设计”为何物的陈幼坚开始在广告公司做助理学徒,边干边学,先后在几家香港外资广告公司打工,在这个行当里磨砺了近10年时间。这段经历为他打开一扇新窗口,更奠定了他日后“中西合璧”的艺术概念基础。
陈幼坚(右)在香港接受百家乐平台社记者专访(8月24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李钢 摄
“东情西韵”,浓浓中国风
陈幼坚喜欢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香港人”,他还常感叹很难在世界上找到第二座如香港一般的城市——源自东西方文化中流淌出的观念、语言、符号,都在这里发生碰撞、交融。
“上世纪70年代,我刚入行时,香港顶尖的广告公司几乎都是西方人开的,我的主管们也是外国人。我跟他们学会了讲英语、喝红酒、听流行音乐……”陈幼坚说,“最重要的,就是让我掌握了一套用西方视角看待东方文化的方法。”
在“老外”们眼里,筷子、鸟笼、毛笔这些对中国人来说稀松平常的物件有着独特魅力,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湛工艺、细腻质感和千年文明令他们羡慕不已。
陈幼坚感叹道,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个中美学精髓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30岁那年,陈幼坚和妻子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家自己的广告公司,并逐渐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挹注于艺术设计中。香港中西文化的交融,也为陈幼坚带来被他称为“东情西韵”的创作风格。
“东情”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爱;“西韵”则体现了对西方哲思的重新应用。他尊重传统,却并不固守陈规,而是让东西文化在设计中更为精巧地融结在一起。陈幼坚说,好的设计可以“融汇东西”。
2003年,他将可口可乐使用了24年的中文楷体标识,大胆改为颇具时尚感的流线型字体。“此前他们用的是书法字体,认为这代表着中国文化,却很难融入可口可乐的精髓。”陈幼坚说。
于是,他花了四个月时间构思与反复修改,最终将中文字体转化为带波浪状、流畅的飘带图案,巧妙地与英文标识形成呼应。“其实中国文化不止有传统,也可以是现代化、年轻化的,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方式的表达。”
在陈幼坚的设计中,不管是欧式华丽外表,还是美式简单包装,始终都蕴藏着浓浓的中国风情。
陈幼坚在香港接受百家乐平台社记者专访(8月24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李钢 摄
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的活力
北京申奥时,陈幼坚设计了招贴画。从那时起,他加强了与内地企业的合作,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内地。
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其实我早在1979年就到过内地旅游,那时内地艺术市场跟欧美差距还很大。”陈幼坚说。
常年在香港与内地间奔走,陈幼坚见证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感叹如今内地艺术市场百花齐放,前景无限。“内地市场广阔,机会多。大批创业公司的涌现,为商业设计师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创作空间,我公司约七成业务来自内地。”
与此同时,他也接触到越来越多内地创意设计人。“这些年轻人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深厚的文化根底,更懂得如何创造、创新,这些都有助在设计中一展拳脚,也将推动中国创意产业走向新的未来。”他说。
在陈幼坚看来,内地设计如今已有大批高质量本土设计师和公司崛起,进步飞速。他希望通过新一代设计师,在向全球展示东方精粹文脉的同时,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的蓬勃活力。
对于设计师来说,总有人会感叹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在忙碌赶活,陈幼坚却说自己在时间上“从来不计成本”,他对作品每一处细节与工艺的打磨,都有着近乎挑剔的高要求。
有时,从产品设计草图至工程完竣,他甚至会花费比原本预计所需多几倍的时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