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澎湃,奔腾入海;之江大地,热情涌动。再过3天,万众期待的亚洲体育盛会将在杭州璀璨启幕。
正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浙江始终保持昂扬的奋进姿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浙江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共同富裕实践,如同一幅壮丽恢弘的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铺展……
这是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群(6月28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黄宗治摄
“硬核”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9月20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在杭州奥体中心迎来收火仪式。此次传递过程中,与2022名火炬手共同“奔跑”的,还有超过1亿名“数字火炬手”。
小小的“数字火炬手”,包含AI数字人、区块链等多种高新技术,背后是亚运核心系统100%“上云”的支撑,这是“浙江制造”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2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达7.77万亿元,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4,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目前拥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32家,均居全国前列。
冲压车间的生产线上,自动化无人设备每2秒就能制成一个冲压件;焊装车间内,526台工业机器人翻飞忙碌,运用激光飞行焊等先进技术,每小时最多可焊装约45台车架……
走进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领克汽车余姚工厂,车间内正开足马力生产,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从高度自动化的产线开出,其中一半出口海外。
“国内25万元以上中高端汽车出口,领克市场占比排名第一。”领克汽车余姚工厂制造副总监陈关刘介绍,2022年,领克向海外出口3.5万辆汽车,同比增长2倍以上,其中多数面向全球门槛最高的汽车市场——欧洲。
早在2020年8月,浙江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打响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聚焦智能装备、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布局十大标志性产业链。
同时,围绕建设制造强省,浙江正在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先进产业群,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群,一批百亿级新星产业群。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前景广阔,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强劲动能,而这背后,离不开“最强大脑”的支撑。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10大省实验室和10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完成布局……浙江省科研实力正在稳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全长39公里、面积416平方公里、聚拢50余万海内外人才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支撑浙江经济面向未来的创新策源地之一。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副主任施黄凯说,这里集聚了259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余个国家级科创平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这里每个工作日都能新增80家科创主体!”
统筹城乡阔步迈向共同富裕
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秀水畔的界首乡,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等亚运场馆已蓄势待发,等待运动健儿一展风采;界首乡西南方向的库区对岸,更多“队员”正在共同富裕的赛道上通力协作,携手共进。
“在不打破行政区划前提下,2个乡镇25个行政村构建‘联合体党委+联合体理事会+强村富民公司’架构,形成‘一张图’谋划、‘一盘棋’统筹、‘一条心’发展的格局。”淳安县相关负责人说,先富起来的下姜村正带领周边20多个村子组成的“大下姜”一起努力,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下姜村的发展,如同一滴水折射出浙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全貌。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浙江在高起点上被委以新的重任。
按照意见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如今,第一个目标时间已过半,浙江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着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着力推动一批共同富裕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着力出台一批改革方案。”浙江省委社建委专职副主任孙哲君说。
在杭州市滨江区一幢写字楼内,由滨江区与温州市泰顺县出资租赁场地设立了“滨泰科创飞地”。位于浙南山区的泰顺县“反向”到科创要素更为集聚的杭州滨江区设置“飞地”,探索出“研发在飞地、制造在泰顺”的新模式。
滨江的国际级配套为泰顺所用,双方协商分红,形成合作良性循环。”泰顺县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董夫东说。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浙江认真处理好“城与乡”“山与海”“内与外”的关系,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山海协作工程、对口支援帮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持续推动50个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山区26县,通过山海协作引进特色产业项目12000余个。
“教共体”“医共体+医联体”等模式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稳步推进,后发地区发展动能不断被激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发展增添了民生温度。”浙江省规划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周世锋说。
“绿色浙江”筑牢发展底色
作为举办开幕式的主体育场,形似“大莲花”的杭州奥体中心静待绽放。在“大莲花”4楼和5楼,分布在角落的传感器准确感知着70多个区域的“呼吸脉动”,动态管理能耗,由此实现精准降碳。
从钱塘江畔移步富春江边,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满目皆绿,心旷神怡。场馆顶楼,有一座与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空中花园。这里种植着欧石竹、百日草、月季等花木,不仅让整个场馆绿化率达到45%,还能固碳释氧、隔热保温和减轻雨水径流。
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显著标识,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创建生态省决定,以“811”生态环保系列行动和“千万工程”等为抓手,一任接着一任干,全省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提升和改善,公众满意度多年持续提升。
一组数据是“绿色浙江”的鲜明注脚:省域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7.6%,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不断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区域率先达标,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1.15%……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说,20年来,浙江建立完善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取消衢州、丽水和山区26县GDP总量考核,成体系、持续性的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临近秋分,走进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竹海连绵叠翠,碧空白云相映。村民忙着张罗农家乐的生意,国漫主题咖啡馆吸引着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把工位搬进绿水青山。
“通过引进研学教育、文化创意等多种业态,村民收入连年增长,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环保投入和环保理念。”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反哺绿水青山。”
如今行走在之江大地,绿水青山不仅成为全省1.9万余个乡村的“金名片”,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浙江全省农民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长至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擦亮社会治理“金字招牌”
一大早,杭州西湖边平湖秋月西湖志愿服务微笑亭悄然开张:一方木色的小亭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景区地图、雨伞、医药箱和免费凉茶,准备迎接四方宾客。
杭州亚运会开幕在即,除了3.76万名直接服务赛事的赛会志愿者,行走在城市中,各类志愿服务点位也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浙江,志愿者、社会组织不仅是赛时的重要保障,也是日常社会生活中参与服务、共治的最小单元。
截至2023年5月底,浙江全省共有在乡镇(街道)备案的社会组织24.35万家,其中社区服务类和平安治理类占比58%。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表示,作为省域社会现代化先行的重要标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之江大地不断涌现经验做法。
“尤其是自上而下的‘领导下访接访经验’与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并行,是源头治理的新模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成功探索。”郁建兴说。
历久弥新的基层治理“枫桥经验”、“领导下访接访经验”、村务监督“后陈经验”……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探索制度创新支撑浙江的长治久安。
20年来,浙江平安建设方面走出了两条曲线。一条“上行线”:2022年,浙江群众安全感为99.28%,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相比2003年提升8.48%;一条“下行线”:各类案事件持续下降,刑事案件总量从50.9万余起下降到23.6万余起,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安全生产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等各项指标也均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改革,浙江省域范围内的社会治理效能得以进一步提升。通过浙江省信访局打造的“民呼我为”平台,大事小情网上流转,每道程序推进节点都会留痕,信访件办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一根网线一块屏”,不增加编制、不新建场地的情况下,浙江全省已有2.7万家遍布乡村、社区、行业组织的“共享法庭”,把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数据显示,浙江各类共享法庭已指导调解40万件次,化解矛盾纠纷30万件次。通过持续不懈的诉源治理,2018年起,浙江法院收案量连续5年出现下降。
守护文脉繁荣文化“文润人心”
从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采撷”而来,在世界遗产杭州西湖畔踏上传递的旅途,经过之江大地11地市,圣火的“旅途”恰似一场文化浙江的巡礼。
9月15日,火炬传递来到温州市,在市中心瓯江畔,火炬手梁岩华跑过新近发掘的文化地标——朔门古港遗址。
古码头、沉船、栈道……2021年10月,连片发现的遗迹让温州望江路下穿隧道施工被紧急叫停。市政工程让位于文化保护,朔门古港遗址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码头、沉船和海量瓷片等重要遗存,不仅是温州千年商港的实证,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考古发现。
金华浦江,一粒稻米“孕育”万年上山文化;宁波余姚,7000年河姆渡文化“奏响”史前文明的华章;杭州良渚,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说:“圣火传递路线无不闪耀着之江大地的文化印记。”
拉长时间轴,浙江能在各个时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烙印;留意身边事,在浙江城乡也能找到各类文化服务“闪光点”:既有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网红打卡地,也有城市书房、社区文化家园等基层文化阵地矩阵。
为完善文化服务供给,20年间,浙江已累计建成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农村文化礼堂。
不仅有厚重的文化地标、便捷丰富的文化服务网点,伴随火炬传递的,更有“文润人心”的文明光芒:“最美妈妈”吴菊萍、跳江救人外卖员彭清林、“挡刀女孩”崔译文……杭州亚运会火炬手队伍就是浙江“最美现象”的代言人。
截至目前,浙江涌现出“时代楷模”5例、全国道德模范18人、“中国好人”536例;拥有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27个,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
文化繁荣也离不开产业发展,两组数据就是很好的注脚:过去20年间,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长至5145亿元,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6.95%。
此外,浙江通过实施文化企业“凤凰行动”,截至2023年5月底,已拥有规上文化企业5915家、上市文化企业45家;并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视听产业、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等四大国家级基地落户浙江。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说,浙江围绕“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三个力”,做好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等八项工程,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记者邬焕庆 商意盈 魏一骏 吴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