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社太原11月17日电(记者马晓媛)多数小生命的诞生都要经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一些宝宝不及足月便提前来到这个世界,被称为“早产儿”。由于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他们更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记者探访了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在这个为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所设立的科室,医生护士们用专业和爱心,全力守护每一个“早到天使”。
在换好全套隔离服、穿上鞋套后,记者走进了新生儿重症科的病房。与其他病房不同,这里窗帘关着,光线柔和,一台台暖箱整齐排列,旁边配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氧仪等设备,值班医护在一旁忙碌。整个病房只能听到仪器的工作声和偶尔的低语,显得格外安静。
“我们要求病房避光、控制仪器风噪、医护们动作和声音轻柔,都是为了给宝宝们营造一个类似妈妈子宫的环境,让宝宝们能舒舒服服的。”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主任冀湧告诉记者。
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接收来自全省的危重症新生儿,其中80%以上是早产儿,早产儿中又以胎龄小于28周的超早产儿和出生体重小于1公斤的超低体重儿为多。迄今这里救治的最小胎龄早产儿仅23周,最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仅有510克。
隔着暖箱的透明罩,记者看到小宝宝们眼睛紧闭,皮肤薄得发透,身上连接着各类监护仪、留置管。
冀湧说,重症新生儿的救治是“用金线绣花”,极难极精细。为了减少疼痛和医源性失血,要在宝宝刚出生时进行脐动静脉置管,需要在细如发丝的血管上操作;为了精确满足宝宝需要,要根据体重、化验指标等变化,每天计算输入液体的各项数值,即便熟练的医生也得算20分钟;为了达到既辅助呼吸又刺激自主呼吸的目的,医生们常站在床边一两个小时,只为了把呼吸机调至最适合患儿的状态。
这种“精细”还体现在护理上。记者看到,护士郭小芳正在为负责区域的宝宝挨个进行常规护理,从擦洗身体、口腔清洁、脐带护理到揉肚子、换尿布,每个动作都十分轻柔,每接触一次宝宝就要做一次双手消毒。
副护士长姜敏告诉记者,这里每个护士负责3到4个宝宝,从上班到下班几乎没有停歇,除了常规护理,护士们还要随时观察患儿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及时捕捉和判断患儿的细微变化,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记者在病房看到,不少医护都会给自己负责的宝宝起个“小名儿”:豆豆、小不点儿、小豆芽……在这里,医生护士们就是宝宝们的临时“爸妈”。
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次有宝宝出院,看到我们能把一个健康的孩子还给家庭,我们就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冀湧说,“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