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赤水河,流经云贵川,汇入万里长江。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敌军围追堵截中四渡赤水,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
89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的赤水河流域,赓续红色血脉,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沿着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古镇老街,穿过女红军街的小巷继续前行,便到了红军一渡赤水河的土城渡口。雨后的赤水河,微微泛着红光。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河源头处(2021年9月17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林碧锋 摄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爷爷的故事。”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何莉对着一群游客说。何莉的爷爷何木林是红军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何木林在习水县宣讲红军的故事,一讲就是25年。何莉说:“作为红军后代,我有责任传承红色基因,把红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2021年5月21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土城渡口100多公里外的遵义城,前来瞻仰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的游客络绎不绝。9年多来,陈列馆新馆年均接待观众超过400万人次,成为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前拍照“打卡”(2024年4月23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李惊亚 摄
新时代新征程上,红色文化滋养出赤水河流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云南威信县是中央红军二渡赤水的决策地。坐落在这里的云南扎西干部学院,开办以来承接各类培训班1343期,培训党员干部7.5万人次,促进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锤炼党性修养。
近年来,威信打造红军长征过云南情景体验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展陈馆等红色历史展馆,让旧址遗迹成为“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
云南省威信县第二小学的学生在扎西会议旧址参观(2024年10月31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胡超 摄
“依托红色历史展馆,威信在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员追忆长征峥嵘岁月,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威信县委书记、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李沅勇说。
威信县还稳步推进“扎西红色小镇”扩容提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今年1至10月,全县接待游客325.7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33.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和51%。
四川叙永县是石厢子会议召开的地方。如今,当地积极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红色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长征中军民团结一心、勇于开拓的精神,永远刻在革命老区的文化血脉里。”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黄先荣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如今革命老区大力推动赓续红色血脉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三省协同治理,共护一江清水
一手拎着桶、一手拿着夹子,沿着赤水河捡拾垃圾……初冬时节,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一名老人戴着草帽如往常一样忙着巡河。
他是75岁的巡河员常吕共。从清理垃圾到劝导人们不在河边放牛羊,他十多年如一日守护着赤水河。
作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是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然而,污染和过度捕捞曾导致赤水河一些鱼类消失。
镇雄县委书记肖顺兴说,近年来,当地推行“河长制”,明确赤水河流域县、乡、村三级河长109人,组建179人的巡河员和河道保洁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全流域巡河。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
守护好赤水河,离不开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共同努力。
赤水河经鸡鸣三省大峡谷流向四川、贵州两省(2024年5月23日摄)。百家乐平台社发(董博怀 摄)
如今,云贵川三省为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立法,首创“共同决定+条例”的立法模式,实现区域立法从“联动”到“共立”的跃升,昭通、毕节、遵义、泸州建立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开启三省共护赤水河的新局面。
率先实施“十年禁渔”,探索实行横向生态补偿,全面拆除小水电站,联合开展保护宣讲活动……三省共护赤水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发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连接贵州省习水县和四川省古蔺县的太平渡大桥(2023年6月1日摄)。大桥旁的太平渡渡口为四渡赤水战役时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刘坤 摄
日前,科研机构又在赤水河昭通段监测到消失多年的伦氏孟加拉鲮和花䱻两种珍稀鱼类,其中伦氏孟加拉鲮为近20年来首次发现。
近年来,赤水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为Ⅱ类,流域保护治理成效明显。监测显示,鳗鲡等消失多年的鱼类在赤水河重现,胭脂鱼、红唇薄鳅等鱼类发现频率持续提高。
四川与贵州交界处的赤水河(2023年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刘坤 摄
漫步赤水河畔,只见青山连绵、绿树成荫,河水蜿蜒流向远方。水鸟出没、鱼翔浅底,浑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振兴
贵州遵义市茅台镇,赤水河畔美酒飘香。
悠扬的乐曲响起,今年10月11日,茅台集团举行“茅台酒节”,茅台工艺互动体验和非遗集市吸引了大量观众和消费者。
近年来,遵义市着力将赤水河谷打造成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核心区和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赤水河沿岸分布着茅台、郎酒等白酒龙头企业,形成了庞大的白酒产业集群。
四川古蔺郎酒厂的工人在酿造车间工作(2024年10月15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刘坤 摄
不仅白酒产业,赤水河流域其他特色产业也蓬勃发展。
杀青、破篾、编织……在遵义赤水市大同镇,一根普通的竹子,在“赤水竹编”传承人、产业带头人杨昌芹手中,经过20多道工序变成花瓶、茶壶等精美的竹编艺术品,价值可达几百元甚至上万元。
当地群众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编制竹编产品(2024年9月15日摄)。百家乐平台社发(王长育 摄)
赤水市拥有连片竹林13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5%。当地围绕竹子做“文章”,产品远销海内外,2023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达81.3亿元。“赤水人的衣、食、住、行,处处有‘竹’迹。”杨昌芹说,“现在,‘小竹子’已经变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四川叙永县围绕赤水河流域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目前甜橙、桃子、凤凰李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年产量超8万吨,年产值达4.5亿元。
在云南威信县水田镇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独特的自然峡谷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这个曾经贫穷闭塞的小山村,在脱贫攻坚中着力打造“崖上石寨”旅游项目,改变了山村的命运。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全靠人背马驮。现在路通了,我们把闲置的房屋做成民宿、酒吧、咖啡厅,吃上了‘旅游饭’。”村民郑祖忠说。
在云南省威信县水田镇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村民在自家的咖啡馆里制作咖啡(2024年10月31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胡超 摄
水田镇党委书记王灵介绍,以前影响群众出行的“大山”变成了群众稳定增收的“靠山”。去年龙洞村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近两年村集体收入逾50万元,全村分红34万余元。
如今的赤水河畔,产业崛起、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焕发勃勃生机。
文字记者:伍晓阳、林碧锋、李惊亚
视频记者:林碧锋、熊轩昂、尹恒、刘勤兵、周宣妮
海报设计:李梦帆
统筹:刘羊旸、鲁金博、何雨欣、王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