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创力量,展现科技创新成果背后的科研历程,讲述首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新一季《小家大事》向“新”而行,乘风启航。
《小家大事》栏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百家乐平台网联合出品,本期将走近2023年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项目入选人、中国联通人工智能科学家兼AI技术总师廉士国,讲述他的人工智能探索之旅。
廉士国,2023年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项目入选人、中国联通人工智能科学家兼AI技术总师,致力于研究和打造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和工具箱,已助力工业、交通、城市、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新型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人工智能行业的创新先锋
“业界创新性提出行业AI范式。”
“自主创新性构建了面向‘职业技能’快速打造的‘1+1+M’大模型体系。”
做开创性工作、持续性创新是廉士国始终坚持的科研态度。
一套可复用的方法论和工具箱。行业AI范式的提出离不开多样化实际场景长期的历练。“行业AI范式的研发周期很长,至少有三年时间,前两年更多的是摸排各种实际场景。这是一个需要沉淀的过程。”调研场景,梳理共性,提供一套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成为廉士国长期工作的“三部曲”。目前,廉士国和团队已经提出超过30种AI场景模型模板,有力支撑高效率落地赋能实际场景。
一个更通用的大模型。廉士国和团队从基础模型出发,给它注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成专业的模型,之后再注入职业技能,形成职业的模型。“我们要实现0代码、低门槛。让不懂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专知也可以打造出他所在领域的行业模型。”廉士国表示,无论是行业AI范式还是大模型,目标都是解决人工智能落地到千行百业的实际场景,更加普惠化始终是终极目标。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技术和需求双轮驱动。“我来到这个平台,最大的目标就是想让人工智能真正落地。”廉士国在技术侧已经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然而要想解决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深入了解实际场景需求必不可少。在南京港的考察时,廉士国和团队上码头测试穿戴合规的监测流程、解决集装箱吊起的安全问题、对叉车进行智能化改造…实际需求可以激发出意料之外的技术创新。“只有从需求侧拿到相应的场景,我们才知道技术创新落地的方向。技术和需求双轮驱动才能真正解决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成就感推动持续前进。从事人工智能行业近二十年,廉士国从最初接触单纯“符号化”的人工智能到和团队一起开创性的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从最初的任务驱动,到主动思索未来的方向,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更大范围落地应用。“人工智能真正投入到落地应用的时候,我感觉从事这项研究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落地应用带来的成就感的反馈,对我从事这个行业始终是一个重要牵引。”
创新永不止步
人工智能+。“我觉得人工智能到大模型时代后,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它潜在的价值和应用空间还有很多,各个行业都有必要考虑用人工智能去重构一次。”2024年被称为“AI应用元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3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正加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持续创新,终身学习。技术更迭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正加速社会前进的步伐。廉士国始终相信深耕行业、持续创新、终身学习是一名优秀工程师必不可少的特质。“人工智能总是学习人类沉淀下来的共性经验。唯有创新,才能不断扩展大模型的能力边界。”这位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找方法”的先锋,以创新为动力,正向着下一个技术“风口”前进。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重点培育面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为工程师提供交流发展的平台,助力首都工程师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