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灵魂摆渡人”-百家乐平台网

百家乐平台-百家乐平台大全

2025 01/03 10:12:22
来源:百家乐平台每日电讯

跨越海峡的“灵魂摆渡人”

字体:

  成尘之后,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重?

  台胞刘德文有自己的答案——12公斤。

  21年时间里,他背着300多位老兵的骨灰坛,从台湾飞向大陆,护送老兵魂归故里,走遍大陆20多个省份,摆渡重约3000公斤的乡愁。

  “伯伯,跟紧我,我们出发回家了!”

  刘德文护送老兵骨灰前往墓地下葬。受访者供图

  2025年伊始第3天,58岁的刘德文从高雄出发,飞往江苏南京,护送两位老兵的骨灰回家。两只12公斤重的骨灰坛,他一前一后背在身上。

  1949年,大批军人入岛。在两岸隔绝对峙的数十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结婚、没有儿女,无法对远在大陆的父母尽孝,不能和亲人同享天伦之乐,一生苦涩。岁月流逝,岛内老兵凋零,逐渐被遗忘在社会角落。

  刘德文把老兵们的故事装进了自己的人生里,倾尽所有,为他们寻亲,送他们回家。对刘德文心怀感念的人们称他为“灵魂摆渡人”。

  “等我走了,能不能带我回家?”

  把骨灰坛放在包里,贴着胸口,背在身前,让长者先行,也让老兵们看清楚回家的路。只要条件允许,他甚至会为老人们的骨灰坛买下一个座位或床位,就像对待生者一样……送老兵回家,刘德文有自己的规矩。

  “我护送的是老兵们的灵魂,不能把他们当行李一样对待。”他说。

  作为在台湾屏东县高树乡长大的“本省人”,刘德文曾经并不了解“外省老兵”。直到1997年,他搬到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

  半屏山下的祥和里,树木葱郁,掩映着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民宅。这是一处大陆老兵聚居的“眷村”,最多时有4000多人,其中长期单身的有3000多人。1997年刘德文搬来时,这里还有1800多位大陆老兵,现在只剩十几位,最年轻的也已是97岁高龄。

  刘德文儿女降生时,老兵们的帮忙、问候令他十分感动,也让他逐渐和老兵群体有了更多交流,后来更是经老兵们的推荐当上里长并连任多届。

  “里长好!”早些年,老兵们身体尚健,在路上看见刘德文就和他打招呼。他们的口音南腔北调,刘德文听来却不觉得困难,在电话里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是哪一位。他常陪老兵们聊天,听他们细数儿时的记忆和家乡的样貌,深切感受到几十年骨肉分离带给他们的痛楚。

  “我们这里的伯伯们多是海军退伍的,大多数在台湾没有结婚,一辈子独身。”刘德文说。

  春节期间,老兵们会在院子里朝家乡的方向远眺,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清明节,老兵们买来供品,朝家乡的方向祭拜,想对已不在人间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幕幕场景,震撼着刘德文的心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道出了多少在台大陆老兵内心的哀痛。

  这些老兵十几二十岁时离开故乡,跟着部队到了台湾,几十年和大陆家乡阻隔。1987年,众多思乡心切的大陆老兵走上台湾街头,掀起返乡探亲运动。10月,台当局宣布开放部分台胞回大陆探亲,两岸隔绝藩篱终被打破,老兵们才能回家看看,遗憾的是,很多人的父母都不在了。更有老兵因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无法踏上返乡路,临终前将“活已做游子,死拒做游魂”的遗愿相托。

  2003年,一位湖南籍的文姓老兵把刘德文请到家里吃饭,打开了一直不舍得喝的高粱酒。

  “我87岁了,可不可以在我死后,帮我把骨灰送回老家,葬在我父母坟边,让我跟他们团圆。我这一辈子,没给父母尽过孝,如果可以,起码以后在九泉之下,可以服侍他们。”说着说着,老人哭得像个孩子。

  几个月后,老人离世,刘德文自费买机票,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出发前,他抱着骨灰坛说:“伯伯,终于要回家了,你跟紧我,回到家乡,落叶归根。”那趟旅程,他先从高雄飞香港,再转赴长沙,然后坐绿皮火车到常德,乘中巴到桃源县。

  后来,刘德文接到的请托越来越多。从最初护送朝夕相处的老兵,到后来寻找、护送素未谋面的老兵,他开启了长达21年为老兵摆渡灵魂的旅途,一次次背上沉重的骨灰坛,自费前往大陆各地,将漂泊的乡愁送回生命原点。

  “老兵们一辈子都在想家,将心比心,他们的一生太痛苦了!”刘德文说,“能送他们回家,我是开心、满足的。”

  老兵们思念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思念着他们。

  浙江一位老人,直到古稀之年都在寻找父亲,2024年清明节,已89岁的老人在刘德文陪伴下,终于看着父亲入土为安,不禁落泪,说自己再无遗憾。

  云南一位老人是遗腹子,一生没有见过父亲。当刘德文带着他父亲的骨灰回到家里,他颤抖着声音说:“刘里长,能不能打开骨灰坛,让我摸摸我父亲。”伸手抚摸父亲骨灰的瞬间,他失声痛哭:“我终于有爸爸了!”最终,他将父母合葬,完成了母亲一生想与父亲团圆的夙愿。

  山东一位90岁的老人,终于等回了自己的哥哥。他站在村口,看到刘德文的一刻跪下了,行三叩拜之礼。他说:“这三跪,一是感谢你接回了我的哥哥,二是跪我哥哥,三是代表我父母感谢你完成了他们一生的心愿。”

  河南一位老人,自幼便每天和奶奶在村口等父亲回家,奶奶83岁离世,嘱咐她一定要找到骨肉至亲。刘德文走到奶奶等候的地方,跪下说:“奶奶你不要等了,我把你儿子带回来了,走吧,我们回家团圆了。”

  历史跌宕起伏,两岸离合聚散,大环境影响着小人物的岁岁年年、今生今世。作为儿子、兄弟、父亲、祖父,老兵们和大陆的亲人终其一生互相追寻。

  刘德文说,自己脚步还要加快,因为许多老兵的儿女年岁已高,怕他们等不到团聚的那一天。

  2024年,他护送47位老兵的骨灰回家,是数量最多的一年。往年一般一趟护送1位,这一年平均每趟送2位,有7趟送了3位。

  即便是护送3位,他依旧坚持把骨灰坛全部背在身上,两个肩膀各担1个在身前,身后再背1个。

  骨灰并没有多重,重的是骨灰坛。刘德文执意要用质量好的骨灰坛,在他看来,老兵们在世时颠沛流离,去世后应该得到安稳的归宿。

  寻找,护送,魂兮归来

  要找到一位已离世多年的老兵,并非易事。多年分离,老兵亲属大多只能提供姓名等简单信息,岛内军人公墓里没有的话,就要一次次前往无人照管的墓地荒冢、收纳骨灰的大小寺庙寻找,如同大海捞针。

  老兵陈必寿,江苏人,曾在1982年至1984年间短暂与家人取得联系,但随后又杳无音信,在他寄回大陆的家书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想回家。

  2018年6月,他在大陆的亲人发布了一则寻亲消息,请求刘德文协助查找。刘德文按照名字在岛内民政系统查询,逐个排查,找遍公墓,到荒坟踏寻,终于找到这位已离世25年的老兵。

  在刘德文的帮助下,陈必寿终于回到了故土,被安葬在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永坛公墓。

  台湾天气炎热,刘德文在墓地寻找过程中,中暑是家常便饭,还常常连吃饭都忘了。一次搜寻中,他不慎跌入两米深的坑洞,爬出后顾不上疼痛,又继续寻找。找到老兵墓碑后,他准备下山离开,才感到身上令人窒息的剧痛。他强忍着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你真命大,摔断了两根肋骨,断骨擦过脾脏,如果刺穿就没命了。”

  “摔下坑洞时,我怕有蛇,慌忙中跌了第二跤……”如果不是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几乎没有人会知道,这位常年行走于荒山野岭中的汉子居然怕蛇。

  刘德文将自己“福大命大”归结为做善事的回报。“老兵们会保佑我,他们也想回家。”他说。

  为帮助更多人找到亲人,刘德文开始为老兵墓地建档。他用手机记录下找到的老兵墓地,回家整理出墓主、位置等信息,下次收到委托人请求时,就先从已建档的信息中筛选,依靠他的资料库找到的老兵就有20多位。

  “没有网络寻人前,即使我将老兵资料整理好,也不知道怎么把这些信息传播出去。现在,互联网科技让两岸寻亲更加高效。”刘德文说。

  寻找一个人需要的时间很难确定,有时是一周,有时是一年,有时是更久。“我不放弃,老兵的家人就不会放弃!”他说。

  21年来,帮老兵回家的路上,刘德文脚步不辍。

  2021年5月,刘德文收到老兵田发祥的大陆亲属委托,开始了近一年的寻找之旅。他频繁往返高雄市和嘉义县,累计行程数千公里。2022年3月底,他终于在嘉义县中埔乡找到了这位老兵的墓地。他将田发祥的骨灰郑重交给老兵家人,老人的儿媳和孙子见到骨灰坛,情绪激动,下跪祭拜,令人动容。

  2024年3月,刘德文的父亲不幸离世,他处理完后事,第二天便继续前往墓地寻骨。头七过后,他再次出发,踏上了护送老兵回家的旅程。

  这些年,为了送骨灰,刘德文不仅要搭飞机、换火车,常常还得再坐长途汽车。途中住宿,因订不到房间,他睡过宾馆大堂和候车大厅。曾因人生地不熟,走错过路,买错过票,感受过山间的“一转弯就到”原来还要再多走上20公里路。

  2016年,记者探访刘德文,在他办公室书架上看到一本大陆版的百家乐平台字典。他的妻子告诉记者:“他很用功,努力学习简体字,每次去大陆都买很多地图,为下一次行程设计路线。大陆太大,很多地方不熟,老人留下的地址有些名称也变了,并不是很好找。”

  2024年末,记者再访刘德文,他展示了手机中许多大陆常用的App,订票的、付款的、社交的、打车的、点外卖的,一应俱全。

  “大陆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以前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坐绿皮火车要十几个小时,现在乘高铁只要一两个小时,想坐绿皮火车都不容易了呢。”刘德文说。

  从第一次带老兵回家时的忐忑、不知道骨灰能否顺利出关,到如今的轻车熟路、与一些机场工作人员成了熟人,刘德文已到过大陆20多个省份,最远是新疆喀什,去得最多的是山东。摊开大陆地图,他只有西藏、青海、宁夏还没去过。

  把骨灰送到大陆后,刘德文几乎每次都要陪家属完成安葬事宜,才安心离开。他的足迹遍布大陆,却很少顺路旅游。一次去陕西,老人家乡离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只有3公里,家属想带刘德文去参观,他婉拒了。他说,自己是专程来送老兵回家的,只想纯粹地做好这件事,而且时间紧迫,还有其他老兵等待着回家。

  送老兵回家的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来到祥和里社区,走过“屏山新村”的牌楼,就到了刘德文的里长办公室,那是由集装箱改建的一个铁皮屋,简陋破旧。远远走来,就能看到屋子下面垫着的砖瓦,屋顶没有密封住,还留有缝隙。一块木板搭在门口,弥补了房屋和地面接触不平的问题。

  铁皮屋外墙上贴着六个大字:“存好心做好事”。这是刘德文特意花钱找人制作的。他说,这是自己在送老兵回家过程中学到的做人之本。

  2016年盛夏,记者采访刘德文时,他位于顶楼的家里和铁皮屋办公室里没有装空调。2024年,再访刘德文,他的家里、办公室里依然没装空调。

  “多节省一点,可以早点多送一些老兵回家。”他还把烟戒了,一双鞋子穿到开胶才换。

  刘德文的祖辈、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族从福建迁居台湾已六代,从小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中国人看中血浓于水,讲究孝道善行”。送大陆老兵回家这件事,刘德文全家都参与了。父母曾资助他几十万元新台币,补贴旅费。父亲去世前一天还问刘德文:“你还有钱吗?够不够买机票?”

  刘德文的妻子说,最初不理解丈夫,毕竟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刘德文常跑大陆,家里有需要时不能在她的身边。后来,她慢慢认识到这件事的意义。

  生活节俭,刘德文唯独感觉亏欠儿女,“我和孩子讲,做这件事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里头是做人应该有的情”。

  如今子女的想法也与他相同。儿子曾陪他到重庆护送骨灰,还跟人说“我爸爸很伟大”。女儿工作后为刘德文换了内存更大的新手机,好让爸爸记录更多寻找、护送老兵的影像资料。

  2024年最后一天,刘德文仍在为老兵们的事忙碌。接受记者采访的4个小时里,有老兵眷属上门为他送点心,有陌生人打来电话询问老兵迁坟回大陆的事,也有老兵后代来祝他新年好。

  “过去,社区里住得满满的,现在人越来越少。”刘德文指着“祥和山庄”楼栋说,曾经这里到了晚上灯火通明,每一层、每扇窗,灯都是亮的。院子里总有老人围桌打麻将,很热闹。有一次,老人们抢着说刘德文是自己的干儿子,争论起来把桌子都掀了,等刘德文赶来好言劝慰,大家才又重归于好。

  随着岁月流逝,一户户、一层层的灯不再亮起,欢声笑语已成往日云烟,“祥和山庄”变得愈加寂静。

  刘德文回忆起曾经一年365天风雨无阻给老兵送饭的日子。因为看到一位老兵在雨中拄着拐杖去买午饭。“只有500米的距离,2个钟头后我回来时,他还在一步一步往回走。”因此,他决定贴补经费为独居老兵送餐。

  这些年,等待刘德文去送饭的老兵越来越少。几块写满老兵姓名的楼栋明细板,被他视为珍宝。他对记者说,上边每个名字生前与身后的故事,自己都知道,也都参与其中。

  现居祥和里的11位老兵,一半有家人,一半寡居到老,后者大多住院,在病床上依赖鼻饲管度过最后的时光。刘德文常去看老兵,有的老兵眼睛已睁不开,但听到刘德文的声音,仍会流泪。护工私下劝他少来,因为他探望之后,老人会在床上辗转反侧许久。

  “大概是老兵们想让我带他们回社区、回家。”刘德文说,“这些伯伯视我为儿子,我也把他们当作父亲。”

 两岸一家亲,永远不能分隔

  刘德文说,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同宗同源,同一个文化。春节,两岸同胞都要家庭团圆;清明节,两岸都要祭祖,扫墓上坟。这是文化上的传承,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

  他希望,两岸亲人离散的悲剧不要重演,后代子孙不要再受动荡飘零的人生苦楚。

  如今,刘德文在大陆有了许多“亲人”。他和老兵的大陆家属原本素昧平生,后来却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他去大陆送骨灰,如果顺路就会去看望“亲人”。

  “我现在在大陆的‘亲人’可多了!一次去湖北,几家人抢着接待我。还有一次去山东,一位家属为了再见到我,在机场等了5个多小时。”说这话时,这位憨厚汉子的脸上写满幸福与感动。

  一回高雄遭逢地震,刘德文一早就接到几十位大陆“亲人”的电话或是微信。“他们叫我伯伯、叔叔、舅舅或者大哥,问我家人都平安吧。真是一家人的感觉!”

  “两岸有共同的血脉,永远不能分开!这是我为什么要坚持下去的原因。”刘德文说,在送徐州老兵回家过程中,他无意中找到了自家的族谱,还被父亲带到祖坟告慰来台先人。“两岸同根一家亲,我们不能忘本。”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为帮助众多大陆去台老兵完成落叶归根的愿望,2003年以来,刘德文先生不辞辛劳、奔走两岸。他做这些事,生动诠释了两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正是这样的亲情义举,抚慰了老兵的离乱之痛,让他们如愿魂归故里。

  刘德文已为2025年排好了行程,有20多位老兵的骨灰正等着送回大陆。

  送老兵回家,是一条艰辛漫长的旅途。刘德文说,只要老兵的亲属在寻亲,自己就会坚持走下去。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护送途中,刘德文不止一次听到这首《故乡的云》。每一次,他都会低下头,对着背在胸前的骨灰坛说:“伯伯,你的家乡在欢迎你回来。”(记者谈昦玄 陈君)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