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社合肥12月22日电(记者傅天、马欣然、贾稀荃)惊艳世界目光的迎客松,身处被称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中国名山黄山,它伸向远方的枝杈仿佛张开臂膀欢迎宾客,因此得名。
守护好这一抹“岁逾千年的中国绿”,是胡晓春等每一任守松人的共同心愿。
清晨六点半,云雾飘过岩石缝隙处藏着的白冰,涌向迎客松。手持放大镜、脖系望远镜,胡晓春开始绕树走走停停、看了又看。树皮、松针和枝丫是否异常,树下土壤干湿情况如何,防雷系统和支撑杆等是否正常运作……
12月18日,“守松人”胡晓春在观察迎客松树皮情况。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傅天 摄
除了白天每隔两小时进行一次的例行巡查,夜间他还要根据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随时起床查看情况。
“这么多年,迎客松经历过不少大风大雨大雪均平安度过,这种破石而出却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赋予其成为有生命力的‘绿色文物’。”胡晓春说,他担任“守松人”的14年里,每年超300天在这里,“既要守好一棵松,更要守住一颗心。”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于他而言,迎客松更像是一位相望相守的家人。
在树旁不足10平米的工作间内,胡晓春的书架上摆满了一排排的《迎客松日记》,每每提笔记下“正常”便是他和历任守松人最欣慰的工作时刻。超百万字的点点滴滴不仅记载着迎客松从1995年到现在的生长、保护情况,是一任任守松人的“接力棒”,更为科研专家提供了第一手参考。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吴贻军便是《迎客松日记》的阅读者与学习者。“近30年的记录数据能够为把脉迎客松的‘身子骨’提供支撑。虽然时过境迁,松柏长青,但我们的科研工作却有了新的内容。”他说。
在吴贻军位于山脚下的办公室中,记者看到了利用综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测绘技术等搭建的迎客松3D数字化建模项目,只需动动鼠标,小到迎客松枝丫形态和形态尺寸、大到周边地貌经纬度和海拔等都跃然屏上。
12月18日,吴贻军在办公室里查看迎客松本体3D数字模型。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傅天 摄
“就像人类体检需要CT拍摄,我们也给迎客松建立了生命数据影像。”吴贻军说,该项目可用于全盘指挥及项目建设规划,还可以结合多期测量获得树体的动态变化情况。
黄山古树名木众多,有54株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在景区工作人员的严格保护下,这些古树名木长势良好,向来自全球的游客展示着中国的生态之美、山水之美。
今年41岁的秦志平是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瞭望哨防火小队队长,他所在的平天矼瞭望哨海拔1810米,是整个景区视野最开阔、责任最重的瞭望哨。
3.5公里的巡护路段上,留下了他和同事们日夜兼程的身影。秦志平笑着对记者讲:“不论风吹日晒,微信步数每日都会接近3万,常年在榜首。”
12月18日,秦志平在平天矼瞭望哨用望远镜观察远处情况(无人机照片)。百家乐平台社发(樊成柱摄)
23年前,秦志平从老家山东潍坊来到黄山服兵役,没想到会在这里安家落户。如今,41岁的他继续站在曾经守卫的地方,以另一种方式守护黄山。
在黄山,草木山林一直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摩崖石刻,成为了黄山文化的重要部分。
12月18日,章静茹对照《黄山摩崖石刻》书籍查看黄山温泉区摩崖石刻。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傅天 摄
“80后”黄山风景区文化事业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章静茹是守护“美丽”的一员。“黄山日夜温差大、雨水冲刷多,从唐代至今的350多处摩崖石刻及碑刻保护难度较大。”她告诉记者,景区对摩崖石刻实施了科学保护修缮工程,这些“技防”手段,有效延缓了石刻的风化进程。
“大美黄山需要我们的共同守护。”章静茹说。(视频报道员:樊成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