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历史中与信仰相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何以“出圈”-百家乐平台网

百家乐平台-百家乐平台大全

2024 12/16 10:35:00
来源:百家乐平台每日电讯

恢弘历史中与信仰相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何以“出圈”

字体:

  “我们就是火种,不管前路多么艰辛,我们一定会把旗帜传递下去,救我中华,万万年!”

  “革命之路,哪有一帆风顺?失败是成功之母,怕什么!”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

  90余年前,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点燃革命火种,全力保留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成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这就是具有“两点一存”重大历史意义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近期,全景式展现这段波澜壮阔革命史的电视剧《西北岁月》开播后收视登顶,截至11月29日首轮播出收官时,全剧每集平均收视率3.134%,电视大屏累计收视6.41亿户次。

  在电视剧中,一大批风华正茂的革命先辈先后登场,在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下,推动西北革命的伟大进程。他们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仰与不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照亮漫漫革命征程,也点亮当下观众的心。

  《西北岁月》剧照。本组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再现西北革命史,填补我国电视剧史上空白

  “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作品,应该写!”作为总编剧之一,龙平平还记得,在《西北岁月》立项之初,他心里就有这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西北革命史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陕甘革命根据地又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我们党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正因为有这样一块根据地,才有了后面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的落脚点。从这里再出发,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一直到1948年3月,党中央都在陕北,可以说这里是革命的大本营,也是革命的熔炉。而陕甘宁边区作为长期存在的革命政权,也为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采访中,龙平平侃侃而谈,“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怎么能没有一部文艺作品去进行全景式的展现?这个空白必须要补上!”说到心中那份责任感的来源,他加重了语气。

  《西北岁月》从1927年开篇到1952年结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西北革命斗争史为载体,以习仲勋同志在西北地区成长、工作、生活为主要叙事,聚焦“两点一存”“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主政大西北、建设大西北”三个情节主题,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传播火种、开奠基业的斗争岁月,塑造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坚守信念、实事求是、深入群众、不负人民的鲜活形象和崇高风范。

  “观看《西北岁月》,让我对习仲勋同志自1927年投身革命至1952年离开大西北那段非凡光辉的革命岁月和人生历程有了真实而深入的了解。在我看来,这部剧不仅填补了重大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在表现西北革命史、陕甘革命根据地建设史方面的创作空白,也是一部真切讲述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成长历程的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佳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说。

  “我们的编剧团队一共有十几个人,大家前前后后打磨了六七年,才合力完成了剧本的创作。”龙平平说,之所以投入这样多的心血,是为了能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向观众介绍这一意义重大而过程曲折的历史篇章。

  “我们首先要充分地掌握历史材料。”龙平平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工作,他说,编剧团队把能够找到的关于西北革命史的材料,包括西北革命先驱的人物传记,基本上都找到了。39集的电视剧中,出现了313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要对他们进行详略得当、符合史实的形象刻画和情节安排,扎实的案头工作是第一步。

  全程参与创作、把关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已经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研讨会、修改过多少遍剧本,而在这期间,作为他案头书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毛泽东年谱》等书籍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相关章节的划线和笔记密密麻麻。“严格遵照党史,在敌我友各方的路线、方针、战略决策和会议内容等重要问题上确凿有据,电视剧才能真实可信。”岳思平说。

  有了扎实的剧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影像讲好故事。“创作这样一部伟大的史诗巨著,犹如打一场大战、苦战、硬战。我们以剧中革命先辈的战斗精神、奋斗精神激励自己,在创作中沉着应战、拼尽全力。”回忆起2023年初接到摄制任务时,该剧总导演董亚春感慨不已。

  无论导演还是编剧,几名主创提到最多的一个创作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完整呈现人物的成长历程来打动观众。

  董亚春提到,大的历史事件和大的历史背景、历史走向都不能虚构。比如剧中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都是按照权威文献引用的。

  “在艺术创作方面,我们紧紧抓住冲突展开,作了一些戏剧化的处理,让冲突有了起承转合,同时在冲突中彰显人物性格。”例如在陈家坡会议这场戏中,主创团队就按照历史人物性格给角色设计了许多精彩的对手戏。会议中,在黄子祥负气离开会场时,习仲勋忍着伤追出去,一开始是耐心地劝,劝不下来就开始“逼”,告诉他现在走就是逃兵,有了这样的“激将”,才有了戏剧性的反转。“这些都是我们在真实史实的基础上做的艺术处理,既生动展现了人物的特点,也让人物性格和关系更加清晰。”董亚春说。

  清晰的历史脉络与真实的历史细节在剧中铺陈,勾勒出西北峥嵘岁月,让尘封的历史闪烁动人的光芒。“剧中习仲勋找到刘志丹时,激动地用双手抓住他的双臂说,‘终于找到你了’,短短六个字,让我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时的欣喜,也觉得振奋。”追完全剧的陕西照金观众朱瑾说。

  在互联网上,观众热烈讨论这部电视剧及剧中的历史:“《西北岁月》不仅仅是一部剧,它是历史的回声”“填补了我的知识盲区”“这部剧做到了诚实、朴实、真实,根据地创建之艰辛、战斗之残酷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北岁月》剧照。

  原原本本展现一个“追光少年” 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家的真实历程

  从大革命失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下,西北革命史的长卷该从哪一位人物的视角展开?编剧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习仲勋同志应该是这部电视剧的主角。

  “他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参与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立,21岁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后来又出任西北局书记……所以说把习仲勋同志在西北的革命经历作为叙事主线,是全景式展现西北革命斗争史的一个绝佳角度。”龙平平说。

  剧本创作之初,龙平平提出要从习仲勋同志少年时代的经历讲起,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他被这个“追光少年”深深打动。

  “残酷”,龙平平用这个词来形容少年习仲勋面对的革命斗争环境。“大革命失败时,他14岁,很多人纷纷脱党,他却坚决要求入党,15岁被捕入狱、险些牺牲,即便这样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共产党、坚持革命。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之下,他也没有放弃追求真理。设身处地思考,这是多么强大的信仰力量在支撑着他!”

  主创人员都觉得,不需要刻意渲染,只要在史料的支撑之下,原原本本地展现主人公从一个“追光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家的真实历程,就足以打动人心。

  除了“追光少年”,龙平平提到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群众领袖”。《西北岁月》播出后,许多观众点赞,说这部剧“集集有金句”,对此,主创人员表示,很多“金句”就是习仲勋同志或剧中其他历史人物的原话。让龙平平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样生动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表达,就是习仲勋同志任绥德地委书记时的原话。在剧中,这句话出现了很多次,“因为这种人民情怀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思想中,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毛主席说他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仲勋同志反反复复地讲,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习仲勋同志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所以我们也把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作为贯穿全剧的一个主题”。

  龙平平说,从史实出发,剧中的习仲勋同志总是以宽厚温和的形象出现,只有当人民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他才会发怒。游击队员中的坏分子杀了老百姓的羊,他气得一脚把桌子踢翻。所谓的“贫农团主任”姚二尕,带着一群小混混假借土改名义横行乡里,扬言要用安文钦先生的藏书《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烧炕”,听到习书记说要撤了他,还辩称自己这个“主任”当得“好着呢嘛”。听完这话,剧中习仲勋同志的饰演者靳东,用陕西口音骂出一句台词:“好个屁!”在网络上,许多观众对这句生活化的台词印象深刻,一句冲口而出的怒语,让习仲勋同志“从群众中走来的群众领袖”形象立了起来。

  龙平平说,在剧中像这样的细节刻画还有很多,“习仲勋同志是农民出身,对农民有天然的亲密感。所以你看剧中会有这样的情节,他每到一处,先到田地上抓一把土,把土揉碎了,闻一闻,就知道这地是不是缺肥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研究员赵卫防提到,不同于以前一些同题材影视作品对这些历史人物私人感情的回避,《西北岁月》对习仲勋和齐心爱情的描写十分细致。“这一部分的描摹让习仲勋这个人物立体丰满,同时也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对幸福的追求。他们既有普通人人性的温暖,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影视剧中这样的伟人形象,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关于情感戏,董亚春说:“那个年代的情感交流是很内敛的,两个人谈话没有‘爱’字,但眼中是充满爱的。爱慕敬仰通过表情和眼神表现出来,就算嘴上不说,观众也能感觉到。”

  有网友将剧中的部分情感戏剪辑成一段短视频,题为《什么是真正的革命浪漫主义》。“夫妻互称同志,真的是一种信仰的甜!”“浪漫的革命伴侣!”“是革命的模范夫妻,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短视频评论区,观众纷纷留言。

  龙平平觉得,这说明大家看懂了主创团队描绘这段革命爱情故事的初衷。创作时读相关人物传记,龙平平时常感慨,这对夫妻有着革命者之间的奇妙缘分。“习仲勋同志15岁入党,齐心同志也是15岁入党。”两位拥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相识相知,在一封封书信中增进了解,最终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牵手一生;即便因为革命事业需要,一度分隔两地,他们的心也始终在一起。“剧本创作根本上还是写人,革命伉俪之间真实、美好、伟大的爱情,非常值得通过剧集传递给所有观众。”

  《西北岁月》剧照。

  理想信念与人性闪光引发共鸣

  每战必身先士卒的谢子长在生命的终点还要闻一闻火药味;听到久别的女儿略带羞怯地叫了声“爸”,刘志丹难掩泪水;面对倒卖粮食、欺压百姓的贾乡长,习仲勋怒斥“老百姓饿肚子,你自己大发横财,坏到了极点!”……在《西北岁月》中,革命先辈们在喜怒哀乐的情感细节中“活”了起来,他们不仅有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精神,更闪烁着感人的人性光辉。

  董亚春表示,《西北岁月》以人物推动故事,展开大西北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剧中400余名角色出场,其中真实革命历史人物超过300名,“但写人一定不能靠历史素材的堆砌和事件的罗列,而要通过故事、行动、语言细节,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激发出一种力量”。

  “习仲勋同志和老百姓情同手足,就是他的人物特点,这个必须抓住。”董亚春说。为了让剧情更为精彩、饱满,真实的历史人物之外,《西北岁月》还刻画了几十个虚构人物,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的李老栓一家就是代表。李老栓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民,平时种地产粮补给部队,战时帮着部队运输物资,无条件地支持为人民带来希望的中国共产党。在剧中,习仲勋亲切地唤这位老人“干大”。

  “这家人没有原型,或者说他们的原型就是千千万万的陕北人民。”谈及这段创作过程,龙平平感慨良多,“李老栓一家五口,三个儿子大娃、二娃、三娃在不同阶段参加革命,都牺牲了……说实话,我写的时候也很心疼。”龙平平告诉记者,写到三娃的时候,他犹豫了,这个可爱的年轻人刚刚谈了对象,真的要让他牺牲在战场上吗?但后来,龙平平没有改变剧情的走向。在那段烽火岁月中,老区人家“八子参军”全部牺牲的故事真实存在,“这就是那个年代,为了支持党的革命事业,人民毫无保留地付出。”龙平平流着泪写下了李老栓一家的故事。当《西北岁月》正式播出,李家三位烈士的墓出现在屏幕上,靳东饰演的习仲勋带着家人,深情地为烈士擦拭墓碑的时候,龙平平又一次落泪了。

  “我们今天说‘照金精神’,了解那段历史就会发现,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革命根据地,面积并不大,在敌人的‘围剿’中勉力支撑极为不易。刘志丹同志为了保持革命有生力量,几次带领部队跳出包围圈;年轻的习仲勋同志,三次选择留守根据地。说实话,敌人的进攻那么猛烈,留下来就是九死一生,几乎看不到生的希望,但他都坚持留下来了……”龙平平说,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他常常热泪盈眶,“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那句话吗,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剧中,刘志丹与习仲勋在昏暗的房间中,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研究政策,啃着火烤的柿饼,憧憬起革命胜利后百姓的生活:“咱还得让老百姓啊,天天吃饺子。”“什么馅的啊,素馅的还是肉馅的?”“当然是肉馅的!”两位身处险恶环境的革命者沉浸在遐想的喜悦中,烛火映亮了他们乐观自信的脸庞。在网络平台,电视剧播放这一场景时,屏幕上“今日盛世如您所愿”“报告先辈:革命胜利了,群众现在天天可以吃上饺子,肉馅的……”等弹幕纷纷飘过。历史与现实、革命先辈与当代青年在此刻相互对话。

  “《西北岁月》通过细腻描绘人物个性特点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将故事讲述得扎实而精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深刻的历史背景。”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说,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相互辉映,剧情设计跌宕起伏,冲突与高潮不断,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沉浸其中。

  因为有了情感的共鸣,剧中的台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不走群众路线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既是革命先辈的所思,也是当代群众的所感。

  《西北岁月》剧照。

  纪实风格与真实细节 呈现历史样貌增加沉浸感

  峥嵘的西北革命岁月已过去多年,如何呈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让观众能够走进那个艰难困苦与革命浪漫主义并存的年代?董亚春表示,该剧整体定位为纪实风格,从演员甄选、美术置景、人物形象、服装道具等各方面都作了历史考证,不仅从细节处还原历史,还要展现当时人们心中的陕北面貌,让观众感受到当年的氛围。

  西北最典型特点是黄土高原、窑洞、山坡,沟壑纵横。土黄色的背景下,演员脸上都有点“高原红”,裸露着风吹日晒的皮肤,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偶尔穿插着陕北话、陕北民歌,西北风貌扑面而来。

  “茅草房、水缸、玉米、草堆、枯树等高度还原西北农村的布景,历经风吹日晒、皮肤黝黑的人物形象与之融为一体,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赵卫防说。

  《西北岁月》首集播出时,就有弹幕表示“这个关中的院子太真实了”“好久没看过这么朴实的场景了”“大西北的辽阔与壮美,在镜头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真实质朴的场景贯穿全剧。

  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25年的革命历史剧,《西北岁月》涉及地域范围广泛,场景多达近千个。由于全国范围内没有适合拍摄的现成场地,包括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绥德地委、杨家沟扶风寨、延安城门及街道、甘肃哈达铺等场景都是由剧组设计、集中搭建的。为此,美术组研究了陕西关中和陕北的老照片、回忆录等大量历史资料,让各个场景及场景中的陈设、沙盘、地图、电报、报纸、文书等都符合历史,经得起实景特写展示。

  为了真实生动呈现习仲勋同志的艺术形象,主演靳东不仅认真学习、研读了大量西北革命历史文献和关于习仲勋同志的史料、传记,还在宝塔山下、延河两岸寻访革命旧址,感悟革命历史。

  “剧情富有张力、故事节奏张弛有度,线性叙述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成熟的现代影视表现方法的运用成为《西北岁月》吸引观众的保障。”赵卫防说。

  董亚春提到了一场令他印象深刻的戏。“那场戏中,刘志丹、习仲勋等人都被关在大牢里,那是生死关头,所有人都情绪低落。饰演刘志丹的演员于和伟提出在这时应当唱首歌,来展现革命者的乐观主义和勇气,于是他就带着大家唱了一首陕北民歌。但就在这时,有人从牢里被拉了出去,结局不言而喻。通过唱歌来展现浪漫情怀,同时也衬托斗争的残酷,这一幕令人拍案叫绝。”

  播出后,《西北岁月》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豆瓣用户“cj”发布了一篇其长辈的剧评并表示,“能感受到长辈对这部作品和那一代人所献身的事业的高度认同。希望《西北岁月》这样的剧集能够越来越多,让不同代际的观众都能从中取得收获。”

  《西北岁月》以李大钊同志就义,少年习仲勋朗诵《青春》开篇,因为在主创看来,一个觉醒了的少年,从“追光”到“成为光”的故事最能引起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共鸣。

  “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以《西北岁月》《觉醒年代》《功勋》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主旋律影视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制作用心用情,既弘扬了历史,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奋斗激情。今后,要进一步整合主管单位、创作团队、播出平台等要素,形成合力,适应新时代、新平台、新观众的发展趋势,推动主旋律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创新,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记者 蔡馨逸 雷琨 蒋彤)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