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社北京11月1日电 题:创办双甲子,追问京剧“第一科班”的精神遗产
百家乐平台社记者白瀛
它是戏曲史上的一段传奇,被称为京剧“第一科班”,被誉为京剧的“大师摇篮”;它先后培养出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叶盛章、叶盛兰、袁世海等开宗立派的大家,梅兰芳、周信芳少年时也在此“搭班学艺”;它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教育,影响远播港澳台和海外……
今年是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中国戏剧家协会10月31日在京主办的纪念座谈会上,各方缅怀京剧前辈们崇高的艺术风范、不凡的艺术道路、杰出的艺术贡献,也发出了这样的追问:这个开办了44年的传统科班,对于当下戏曲界而言有哪些精神遗产?
纪念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座谈会上,小演员们表演富连成社社训。(中国戏剧家协会供图)
初心未改,守住戏曲根与魂
1904年初夏,京剧演员叶春善等在北京琉璃厂创办科班,初名“喜连升”,后改“喜连成”“富连成”,1914年改班为社,全称“北京富连成戏剧学社”。创办之初,班主叶春善、总教习萧长华等即盟誓:创办科班不为发财致富,只为替祖师爷传道,永续香烟。
然而刚刚成立四年多的科班就面临巨大危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戏曲禁演三年,京城大部分戏班遭受灭顶之灾。但喜连成在叶春善、萧长华的带领下顽强坚持,闭门排练,三年后凭借删繁就简后的《三国志》一炮打响。
富连成社旧址。(叶金森供图)
“我认为富连成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诸位先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将京剧事业视为生命的精神。”富连成社首任社长叶春善之孙、继任社长叶龙章之子京剧名家叶金森说,旧时梨园人受尽压迫盘剥,挣扎在生死线上,但富连成先辈为流传梨园一脉香烟,在荆棘丛中前行,终于结出累累硕果。
图为叶春善、萧长华与武喜永(从右至左)演出剧照。这也是叶春善唯一一张存世剧照。(叶金森供图)
在开办的44年中,富连成社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700余名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京剧“第一科班”。新中国成立后,富社弟子不断开枝散叶,仍是中国京剧教学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富社留下的数百出剧目的剧本已整理出版,集中呈现了清末至民国的京剧文脉。
“富连成老一辈京剧人在困境中坚守,数度浮沉,但初心从未改变。”中国文联副主席董耀鹏说,富连成的办学故事及众多学员的传奇人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当代戏曲工作者应予以继承发扬,赓续中华戏曲文脉,守住中华戏曲文化的根与魂。
富连成社部分开宗立派艺术家。(叶金森供图)
戏比天大,造就京剧高标准
随着富连成社声名鹊起,当时已是“伶界大王”的谭鑫培想把儿子送去学习,但连番遭到婉拒,直到第三次找到叶春善,让他打消顾虑、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其子才得以编入“富”字科,改名谭富英。从此,谭家在富连成社先后出了六位京剧人才,成就梨园一段佳话。
“科班的严格训练和调教,为我祖父日后成为‘四大须生’之一打下了文武戏的坚实基础。”说起这段往事,谭富英之孙、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谭孝曾难掩激动。
谭富英(右)为孙子谭孝曾说戏。(北京京剧院供图)
现在文艺界常说“科班出身”,“科班”一词本指旧时学演结合的戏班,后引申为正规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正是富连成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规范、参与制定行业规定,为传统戏曲教育转型过渡到现代戏曲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借鉴。
91岁的戏曲教育家、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钮骠介绍,富连成社继承发展了传统科班“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由教师以身示范、详细解析,让学生心领神会,同时在频繁的演出实践中锻炼技艺。
2011年11月3日,学生在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京剧专业的练功房里练习基本功。(百家乐平台社发,田卫涛摄)
富连成社研究专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介绍,在富连成社,所有学生都要接受严格的身段、唱腔、念白、表演等基本功训练,且必须从龙套跑起,明星学生没有特殊待遇,同时注重普通培养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因材施教。
“新时代中国戏剧繁荣发展,首先应该向富连成社前辈学习‘戏比天大’的精神。”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惜吃苦受累,锤炼技艺,精益求精,在一方舞台上做出‘美的样子’,演出精气神——富连成社造就了京剧的高标准。”
守正创新,焕发时代新光彩
1959年,“四大须生”之一的富社弟子马连良对《赵氏孤儿》中程婴的角色进行了再创造:他冒生命危险去赵家通风报信,下场时抖水袖、甩髯口等一连串程式化动作,不仅体现了演员的扎实基本功,也把人物紧张、恐惧等内心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1959年,马连良演出京剧《赵氏孤儿》的剧照。(百家乐平台社发,陈正青摄)
“富连成社培养出了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们对剧目内容的改编与重构,对表演艺术的精进与探索,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让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濮存昕说。
专家指出,程式化是戏曲的本体特征,也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基本语汇,坚持程式化是戏曲发展、创新的前提,而在农耕生活基础上提炼并反映其时代生活和审美趣味的表演程式也是戏曲创新的难点。
2004年6月28日晚,京剧《江姐》在南京演出剧照。(百家乐平台社发)
新世纪以来,戏曲工作者沿着将现代舞蹈、艺术体操等元素引入戏曲的思路,在程式创新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创编出京剧《骆驼祥子》里的“洋车舞”、京剧《华子良》里的“箩筐舞”、京剧《江姐》里的“绣红旗”等代表作品。
同时,越来越多作品跳出简单的善恶评判窠臼,更加关注理性思辨和灵魂人性;越来越多作品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技术手法,进行跨界创作和传播。
2018年11月26日晚,跨界戏剧《杜丽娘与朱丽叶》在珠海演出剧照。(总导演孙萍供图)
根据敦煌壁画故事改编的京昆剧《荼蘼花开》,探讨现代人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困难选择;脱胎于明代剧作家徐渭剧作的昆曲《四声猿·翠乡梦》,探讨人与欲望之间的关系;跨界戏剧《杜丽娘与朱丽叶》中杜丽娘唱着新编昆曲,朱丽叶则围绕杜丽娘舞着芭蕾;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将传统戏曲与互联网传播方式结合,火爆出圈……
“富连成社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放包容、求新求变的发展史。”董耀鹏说,当代戏剧工作者应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科技成果,推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