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百家乐平台大全

> > 正文
2023 12/ 01 10:29:06
来源:百家乐平台每日电讯

黄河故道行知录

字体:

  黄河故道,曾经是多灾多难、充满悲情的地方,也是国脉所系、朝野重点关注的地方。

  本文所说的黄河故道,是指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侵泗夺淮入海而留下的河道。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的改道有六次。每一次改道留下的河道,都称为黄河故道。但是,由于1128年至1855年这次改道时间长、影响大,故习惯上黄河故道特指这条河道。

  黄河故道起于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终于江苏省滨海县大淤尖村套子口入黄海,全长约730公里,主要包括河南的开封、商丘,山东的菏泽,安徽的宿州,江苏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等八市。

  今天的黄河故道,大部分河段水少不能通航,商丘、徐州、宿迁、淮安等城市将其开发为公园、风光带,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场所;淮安市杨庄以下至中山河尾段仍是淮河、洪泽湖的泄水道之一,因此常年水流较大;在一些完全断水的地方,则被开垦为农田或者果园。

  拨开历史的烟云,黄河故道厚重的历史文化日益凸显,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察,用脚步去丈量。

  铜瓦厢,黄河故道的起始地

  行走黄河故道,必须要到铜瓦厢去看看。

  一到铜瓦厢黄河决口处,映入眼帘的是黑底黄字的纪念碑。因为还没有到大汛期,此时的黄河在纪念碑附近缓缓地流淌着。近处的水鸟飞来飞去,岸上的树木葱绿可人。

  这里是黄河故道的起始地,因1855年黄河在此改道北流而闻名。这次大改道,让黄河持续727年的东南流向戛然而止,成为一条时水时涸、时断时续的故道。

  铜瓦厢,原名铜牙城,位于河南省兰考县黄河北岸。元代曾设铜牙县,后废。明景泰四年(1453年)曾在此开渠引黄入运。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六月十四日至十七日,黄河、沁河、洛河同时猛涨。这次洪水主要来自三门峡以上,含沙量非常大。洪水期间,河床大淤,水位很高,致使下游河道宣泄不及。十九日冲决,二十日全河夺溜,正河断流。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治理黄河,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进山东由利津入海,结束了黄河东南流向、夺淮入海的历史,留下了约730公里的黄河故道。

  在铜瓦厢(现东坝头乡)黄河决口处,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以及毛主席当年乘坐的小火车的轨道。

  “黄河夺泗入淮”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多次出现决口和改道。对现在影响较为深远的,就是南宋初年的“黄河夺泗入淮”。

  淮河是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最大的一条独流入海的自然河,包括淮河干流和南北诸多支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由云梯关(今江苏省响水县境内)入海。淮河在古时候被公认为是条“有利无害”的河流。由于下游河床深阔,淮河很少泛滥。史载,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田畴肥沃,宜植五谷。秦汉时代把天下田地分为九等,江淮田为上中(二等),所以有“江淮熟,天下足”和“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

  古泗水又是淮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泗水源出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陪尾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汇汴水,又在下邳汇沂水和沭水,在宿迁以南汇睢水,到淮阴与淮河汇合。孔夫子曾在泗水的上游面水而坐,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

  更早以前,黄河也曾发生过侵淮现象,但基本上未对淮河造成严重影响。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已近在咫尺的金军,在滑州掘开黄河堤防。这一次,导致黄河改道东南流向727年。

  燧皇陵,永铭火文明的缔造者

  商丘紧邻开封,历史上曾有应天府、南京、归德府之名。黄河决口、改道,商丘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在商丘市所辖的虞城县,可以看到绵延起伏的太行堤。太行堤为明朝治水专家刘大夏所修,堤高十多米,宽数十米,巍然屹立在豫东平原。据《明史·河渠志》记载,太行堤建成,大河“复归兰阳、考城,分流径徐州、归德、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淮”。

  遥想当年,太行堤可以防止黄河北决,但全溜东注,一旦决口势必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无穷的灾难。然而,不管黄河多少次给商丘带来了灭顶之灾,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处的燧皇陵依旧安然无恙。俗话说“水火不容”,火的发明者长眠于此,自然能够逢凶化吉。

  燧皇陵是上古时期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墓园。进入燧皇陵园,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边有排列整齐的石雕,庄严肃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中心,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

  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吃的是动物的生肉或生的植物根茎或叶片,穿的是兽皮或用植物编织的物件,不认识火,甚至视火为不祥。燧人氏是个智者,他通过长时间体验,发现了火的妙用。为了使人类时时处处都能找到火、用上火,燧人氏开始探索人工取火,经过千百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钻木取火与点石击火两种方法,使中华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与取火技术。由于钻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人们便把发明人工取火技术之人尊为“燧”,称“燧人氏”。燧人氏开创了人类走向火文明的新纪元。

  “城下城”,黄河泛滥淹城的证据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黄河故道变身湿地公园。百家乐平台社记者季春鹏 摄

  2022年7月15日,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扒开一层层泥土,看到一段段历史,深埋地下的“城下城”留下的断垣残壁,见证了黄河水患所带来的灾难。

  现今的黄淮地区在黄河改道之前是沃野平畴、河网密布的鱼米之乡,老百姓生活较为安定、富足。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持续夺淮入海以后,黄河故道沿线就成为黄河泛滥之区,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每次洪水来袭,房倒屋坍,庄稼淹没,牲畜溺死,来不及躲避洪流的百姓则被洪涛所吞没。

  黄河古道沿线许多城市,都不止一次地被洪水冲毁,黄河泛滥还导致一些城市的毁灭。清康熙七年,黄河从邳州花山坝决口,无情的河水吞没了下邳州城;康熙十九年(1680年),滚滚狂涛将古泗州城淹没。

  黄河泛滥,首受其害的是河南开封、兰考一带。自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至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400余年时间,开封先后7次被洪水毁城。今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砀山,也曾是多灾多难之地。

  梧桐巷,项羽埋衣胞的地方


宿迁城区段黄河故道。陈法玉 摄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如是介绍西楚霸王项羽。

  宿迁古称下相,因居于相水下游而得名,相水又名睢水。宿迁自古就是水陆要道,境内除泗水古航道外,还有睢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河决睢宁县峰山口,浊水横流,使睢水入黄的小河口沙淤成陆,睢水航道从此湮废。

  项羽的出生地梧桐巷就在睢水对岸。睢水虽然淤积了,但是项王故里还在。项王故里内的梧桐树下,至今还生长着一株数代再生的梧桐树。据传说,项羽的衣胞就埋在这棵树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千古绝唱,赞美了项羽的精神和气节。这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云梯关,远离海岸线的关隘

“古云梯关”石碑。陈法玉 摄

  黄河侵泗夺淮,最初是从云梯关入海的。在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境内,有一块巨碑刻有“古云梯关”四个大字。

  遥想当年,这里紧靠大海,既是海防重镇、交通要道、险要河防,也是商贸集散地。后来却因黄河泥沙沉积,致使海岸线东移,陷入寂寂无闻之中。

  云梯关曾有“东南沿海第一关”、“江淮平原第一关”之誉。元代以后“借黄行运”,常有庞大船队由云梯关出入海口。明清之际,此处是苏、鲁、辽民间海运要道,往来商船均由此出入。1971年地方建造黄圩翻水站时,在王码头、杨码头之间的工地,掘土十米深处发现沉船物件甚多。云梯关附近至今仍保留着大关、钱码头等地名,足见关隘当年的规模之大。

  由于黄河所挟带泥沙全部由云梯关出海,海岸迅速扩展,至清康熙年间,海口已下移50华里,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已距海145里了。清中叶以后,这里已不再置军戍守,仅存“云梯关”之名。

  为了存其遗迹,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这里立了一块高245厘米、宽110厘米的石碑,上刻“古云梯关”四字。1943年日寇侵华,云梯关的建筑和周围树木全部被炸毁,现仅存“古云梯关”四字石碑一块。1987年,当地政府修建了护碑亭,将石碑重新竖立了起来。

  泉林镇,古泗水从这里汇聚成流

  在今年5月间的踏访中,我们一行特意取道山东省泗水县,去看一看黄河夺泗入淮的古泗水的源头。

  古泗水的源头在泗水县泉林镇的陪尾山下。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中所言的“泗出陪尾”,就是指这里的陪尾山。位于陪尾山下的泉林镇泉眼众多,被称为“山东诸泉之冠”。据记载,这里“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泉林镇就是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而得名,这里的泉水四季恒温,主要有珍珠、趵突、黑虎、红石、涛糜、雪花等名泉。

  来到泉林镇泉群风景区,一处处汩汩涌动的泉水让人顿觉神清气爽,荇草在一眼能看到底的清泉里随着微波一摇一动,犹如鱼儿撒欢。初夏时节万木葱茏,高大的广玉兰树上开满了白莲一样的花朵,远远望着就像一只只栖息的白鹭。

  泉林如此之美,难怪康熙皇帝来泉林时,留下了一篇不朽的《泉林记》。乾隆皇帝对泉林更是情有独钟,建有行宫,先后九次驻跸,书写赞美泉林的诗文达150多篇(首)。

  离开了泉林泉群景区,我们又到了泗水存留时间最久远的卞桥上参观。

  卞桥为东西走向,桥身长25米,宽7米,高6.5米,三孔联拱券砌,两端各有引桥。卞桥的桥面两边,各有14根望柱和13块栏板,栏板上雕刻有人物、花卉、山水、鸟兽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桥身两端各有一对石狮,相向蹲踞于须弥莲花座上,像卫士一样日夜守护着桥的安全。卞桥始建于晚唐时期,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重修后一直保存至今。

  泗水最好看的地方,莫过于泗水滨景区。

  泗水滨景区有陶于之滨、川上诗文、海岱名川广场、泗河渊源、泗水盛鼎等景点。海岱名川广场,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将泗水誉之为“海岱名川”而建,由古建筑群和开阔性临水广场组成。在这里看泗水,水面特别宽阔,远处有现代化的桥梁,近处有初生的芦苇、青蒲。鹭鸟成群地飞来飞去,倒影在波光中扑闪扑闪。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老年人悠闲地散步溜达,年轻人戴着耳机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好一派国泰民安的太平景象。

  泗水的美丽景观,让许多文人骚客诗兴大发。唐代大诗人李白“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宋代理学家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佳句,至今仍被人广为传诵。

  放眼黄河故道,到处生机勃勃

  1855年以后,侵泗夺淮700多年的黄河走了,但是黄河带来的遗患却没有随之远去。由于黄河夺淮导致的水系紊乱,黄河故道地区特别是中下游地区依然水灾不断,淮河下游流域和沂沭泗流域尤甚。1945年起,沂沭泗地区连续四年大水,造成惨重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黄河、淮河治理的新篇章。黄河故道的治理,主要是淮河下游流域和沂沭泗流域的治理。党和政府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总方针,在淮河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在中游修建蓄洪工程,在下游扩大水道,实施“导沂整沭”“导沭整沂”等工程,开挖淮河入江、入海通道,使淮河下游和沂沭泗水系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大大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提高了抗旱能力,更好地维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如今放眼黄河故道,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同时,黄河故道的历史文化研究也风生水起。

  黄河故道地区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现存历史文物十分丰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多个。

  黄河故道这方土,太厚重、太伟大、太神奇了。它既是一个空间地理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历史的概念、一个河道水系的概念、一个旅游资源的概念、一个文化遗产的概念、一个文明传承的概念、一个生态文明的概念……

  黄河故道,值得来,值得看。(陈法玉)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3000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