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个“音乐村”,当地人靠唱歌跳舞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这个村叫老达保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口传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地,被誉为“音乐村”。
多年来,“音乐村”的歌声为何经久不息?记者调研发现,多年来当地打造“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党员带头传承挖掘民族文化、培育农文旅产业,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齐心协力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大山里崛起“音乐村”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间,老达保村的歌声响彻云霄。
老达保村全村常住人口有116户480多人,其中拉祜族占99%。走进村里,干栏式拉祜族民居整齐排列,民族文化传承馆、乡村舞台以及芦笙坊、艺织坊独具特色,硬化道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屋内现代家具家电已经不是稀罕物。
“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唱歌”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全村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人,自创的拉祜民歌有300多首,吉他都有200多把。”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彭娜儿说。
而在2013年以前,老达保村还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寨,村里水、电、路不通,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9%。2013年6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拉祜族村民李娜倮牵头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村民们入股参与分红。
近年来,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老达保擦亮“快乐拉祜”品牌,先后创作推出《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剧以及《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300余支原生态歌曲和舞蹈,还走进了国家大剧院,登上了春晚舞台。
据统计,从演艺公司成立至2022年年底,光就地演出就有960余场次,接待游客15.3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475万元,群众分红395万元,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1.98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9万元。
“我们越来越有信心,一定要把公司经营好。”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董事长张扎啊说。
2018年,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2020年8月,老达保村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10月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成为云南省40多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95元。
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
记者在老达保村最大的感受是,从组织演出、利益分配、村庄建设等各个环节,群众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近年来,不少“00后”也回来建设家乡。
“音乐村”歌声经久不息的秘诀中,利益分配机制很关键。老达保村不仅歌唱得好,还念好了“蛋糕经”。
在老达保村,如何分配收益是激发群众积极性的关键。“78、99……”记者在一场演出后看到,参演群众纷纷到彭娜儿那里登记一个数字。
“演出机会是均等的,拉祜族群众中重名的人多,我们登记了每家的门牌号,分收入时按照每家出的人头来给。”彭娜儿说,演艺公司带动全村每户至少1人参加演艺,演出收入占村民收入五分之二左右。
59岁的村民李石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传承人。跳芦笙舞、唱《打猎歌》、弹吉他,他样样在行。李石开还把自家的传统房屋改造成民宿,一共有6个房间,经常住满。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老达保的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形成发展共同体,村集体还对收益部分进行二次分配,用于设施维护、扶弱助学等公益事业。为保证演出质量,收益按村集体2%、公司18%、村民80%的比例分配。
“从演艺公司董事长到普通村民都按劳分配。跳不动芦笙舞的老人会有一份集体关爱收入。”李娜倮说。
老达保村的红火,也是基层党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缩影。小小的山村,涌现出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娜倮和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彭娜儿等诸多先进典型。2021年,老达保党支部还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李娜倮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却创作出了《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40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培养民间艺人500余人,带头结成20多个“文艺队党员+群众”的帮带对子,用生动的歌舞宣讲好党的好政策。
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老达保村依托自身资源发展新业态,进一步做大“蛋糕”,推出蔬菜园、彩色稻田、咖啡馆等田园观光体验项目,将农事农活变成文化体验。如今,老达保的文旅业更加红火,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就超过1.4万人次。
去年4月,村民李娜丕打造的偶屿·达家咖啡屋开业了。这是45岁的她继民族服饰制作之后的又一次创业。“这间咖啡屋是我家房屋改造成的,特意请了装修公司来设计,我还专门去外地学了咖啡冲泡。”她说。
不只是老达保村,在“拉祜族摆舞之乡”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2022年春节10余名群众携作品《摆出一个春天》登上总台春晚舞台。为将农文旅融合发展做深做实,村里还开起了陶艺馆、烘焙室、咖啡馆等10多个特色体验馆。
目前,澜沧县把老达保、班利文旅园等一批旅游点串联起来,打响本地文旅IP。据统计,2022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640.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34亿元,分别比2021年同期增长113.77%和91.04%。
长期研究民族地区发展的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段金生认为:“理顺政府、企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强调村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让每个参与主体都能获益,才能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
今年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组织作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得利、集体受益、群众增收。(记者吉哲鹏 何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