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大河上下满目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观察-百家乐平台网

百家乐平台-百家乐平台大全

> 时政 > 正文
2022 12/ 13 15:58:52
来源:百家乐平台网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大河上下满目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观察

字体:

  百家乐平台社北京12月13日电 题:大河上下满目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观察

  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万里黄河,奔流不息。大河上下,焕然一新。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连日来,记者在黄河上中下游采访发现,沿黄各省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越唱越嘹亮。

  俯瞰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镇的白河牧场的黄河出川口(无人机照片,2022年8月16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两岸换绿装 大河满目新

  位于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从远处望去,湛蓝的湖水与冰川、草地交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居。

  上游有水下游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为黄河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优质源头活水。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无人机照片,2021年5月25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李占轶 摄

  “以前从草原上消失的藏野驴、藏原羚又慢慢回到这里,狼、熊、狐狸也时常出没。”作为生态管护员,索索每个月有20多天在巡护的路上。“草场上的草长得好了,湖泊的面积也大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绿水青山出一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渤海的天然生态廊道,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筑牢这个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尤为关键。

  这是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拍摄的扎陵湖风光(2022年3月12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吕雪莉 摄

  在黄河上游,青海、四川、甘肃以三江源、若尔盖湿地、祁连山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过去五年来,三江源地区向下游输送水量年均增加近100亿立方米,‘中华水塔’水量丰沛。”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说。

  在黄河中游,万里长河劈山越岭,穿行晋陕峡谷。放眼望去,昔日荒坡披上植被,漫漫荒沙被锁住。不少地方都成了远近闻名的郊游好去处。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曾是千沟万壑、植被稀少、黄土裸露的陕北贫困小山村。如今,站在村中的龙头山上,蓝天白云下,山岭植被繁茂,梯田点缀其间,村民姜良彪倍感自豪:“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

  黄土沟壑中的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满眼绿色(2021年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陶明 摄

  近五年来,山西省相继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山西省吕梁市市民张红感慨道:“环境变化太大了,根本看不出这里是一个煤焦生产大市,到处青山绿水,我们市民幸福感满满的。”

  来到下游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连片的盐地碱蓬火红如迎宾“红毯”,优雅的东方白鹳点缀其中。现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20.6万亩,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1种。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负责人刘静细数变化,“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儿经由这里迁徙,其中一部分甚至在此越冬和繁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记者了解到,坚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沿黄各省区已闻令而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

  山西省永和县黄河乾坤湾(无人机照片,2017年9月6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曹阳 摄

  共抓大保护 唱好“大合唱”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态建设重点各有不同。统筹谋划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堤内外系统治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向好,黄河“健康指数”不断提升。

  黄河上游,生态退化趋势加快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在四川阿坝州,流域四县治理“两化三害”草原354.6万亩,流动沙化面积从2016年的5.15万亩降到0.25万亩;宁夏开展“一河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9%。

  这是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风光(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4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曹阳 摄

  黄河中游,全面保护天然林,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山西实施汾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汾河源头水质达到国家二类生活用水标准;陕西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已从多年前的8.3亿吨减少到如今的2.68亿吨。

  黄河下游,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7年以来增长了188平方公里。河南推进流域内矿山综合整治,让8.6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上了绿衣。

  通过强化污染治理联防联控,陕西省渭南市与沿黄6个城市携手,建立跨界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实行黄河流域综合整治共商治理措施,合力推进水环境整治。

  在鲁豫大地,上下游协同治理助力黄河生态趋好。去年,山东、河南两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省际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由于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根据协议兑现河南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鲁豫、黄河实现多赢。今年,协议继续执行,鲁豫两省携手保护黄河生态的格局已经形成。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为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进一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黄河保护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湿地景色(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18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范长国 摄

  以水为基 绘就宏伟蓝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短缺,是流域最大的矛盾。

  近年来,沿黄各省区量水而行,不断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进产业全面绿色发展。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富阳集团千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对小麦进行测产(2022年7月6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里,两名游客在百合花田拍照(2020年8月10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卢鹰 摄

  宁夏调节好从黄河取水的“水龙头”,全区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累计达到487万亩,占灌溉总面积近一半;内蒙古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不断提升各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河南把1952万亩高标准农田升级为高效节水灌溉田,每年可节水1亿多立方米……沿黄各省区以水为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在宁夏彭阳县玉洼村,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马丙凤最近吃上了“生态饭”。“我们村在金鸡坪梯田景区附近,以前我们只能种‘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过活,一年到头收不上粮食,这些年村里一直平田造林,还发展起了民宿,我打工一个月挣2400元。”乘着黄河治理的东风,彭阳将生态建设与全域旅游结合,规划观景节点,发展林下经济,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

  “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一大目标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山绿民富。”宁夏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李克文说,“统筹水土保持与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夯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基础,宁夏南部水源涵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增长70.7%。”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白枕鹤(2022年10月18日摄)。百家乐平台社发(杨斌 摄)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2022年10月18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越治越好,沿黄各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山东锚定“走在前”,动能接续转换加速推进,新经济投资加速布局。今年前三季度,“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3.4%,增速高于全部投资6.9个百分点;

  山西坚定不移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4.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9.5%,产业转型发展态势良好;

  陕西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增速加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以比亚迪、吉利、陕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领先;

  河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高铁轴承、智能传感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正引领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作人员在比亚迪西安新能源产业基地汽车总装生产线工作(2020年2月25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刘潇 摄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面向未来,沿黄各省区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同心奋斗。(记者杨守勇、张志龙、高天、王金金、张海磊、张玉洁、恩浩、姜辰蓉、张晨俊、邹欣媛、柴婷、牛少杰)

  海报设计:赵丹阳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04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