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 再添新韵——江西南城以文赋能,跑出发展加速度-百家乐平台网
2024 10/17 09:53:33
来源:百家乐平台每日电讯

千年古城 再添新韵——江西南城以文赋能,跑出发展加速度

字体:

  这是一座钟灵毓秀的魅力古邑。置县史悠久,距今有2200多年,是江西省置县最早的18个古县之一,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自古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宋代教育家李觏、明代教育家罗汝芳曾在此传经讲学,教授出曾巩、汤显祖等一批文坛“巨匠”,自宋代以来共出过620多位进士。

  这是一方繁荣发展的投资热土。中药材种植、水稻制种、麻姑米等农业产业特色明显,文化旅游、医药等服务业欣欣向荣。营商环境优良,亲商安商氛围浓厚,是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食品工业强县、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等。去年实现生产总值195.53亿元,同比增长6.3%。

  这是一幅翠色欲滴的山水画卷。位于县城以西的麻姑山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洞天福地兼而有之”。素有“赣东千岛湖”之称的洪门湖,是江西省第三大水库,为国家湿地公园、江西省第二大水鸟栖息保护地,多年来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稳居全省前列。

  ……

  这里不仅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和建昌帮医药文化,也延伸出深入城市肌理的底蕴和气度,为古城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历史拨动着时间的指针,滚滚向前,为江西抚州南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根脉,有对自然的礼赞、对匠心的歌颂,还有对远方的向往。

  凝聚合力 小产业撬动大发展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将这座小城唤醒,热爱生活的人早早地忙碌起来。

  “老板,来一碗现爆三鲜粉”“我要一碗鲜鱼粉”“好嘞,先坐会儿,粉马上就来”……一大早,在南城建昌大道的一家老字号水粉店内,食客已排起长龙。水粉店后厨热气腾腾,当浓厚鲜醇的高汤交织着细腻爽滑的水粉,香气顿时弥漫开来。对于南城本地人来说,“嗦”一碗现榨水粉才是一天的开始。

  “南城水粉选料精细,工艺考究,须将麻姑米放入优质山泉水中浸泡三小时,待稻米浸透,手指捏之成糜,遂磨成米浆,用布包裹好,压榨至水分完全沥干,成为米团。再将米团放入搅拌机,加水搅拌均匀后,揉搓成一个个大小相近的米荠,放置通风口晾干。然后将米荠蒸至‘三分熟,七分生’,以保留其黏性与韧性。米荠打碎揉成小米团,经过带孔铁箅,压榨成一根根细长的米线,即为南城水粉。”南城水粉店老板吴建国说,很多人为了能吃上最爽口的水粉,不惜一早前往水粉制作作坊排队等候。

  饮食文化常常与地方的风土人情相互交织,老街里的味道,吃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的象征。

  据介绍,南城水粉诞生于千年古邑南城县,境内有洞天福地兼而有之的麻姑山。相传麻姑仙女修炼成仙后,将晶莹透亮、细若银丝、绵长不断的南城米粉献于王母娘娘,为其祝寿。赴宴的众仙品之,人人增寿,个个延年。从此,南城水粉又被称为“长寿水粉”,成为人们乔迁、婚嫁,尤其是寿宴的待客主角。

  “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寿仙,麻姑文化作为南城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长寿文化。可以说,麻姑水粉及其蕴含的长寿文化,契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南城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陶立华说。

  如何让这碗水粉走得更远?聚人气、融产业、促发展,南城以火热生动的一线实践,给出了答案——

  常态化举办长寿水粉文化节,推动南城水粉持续“出圈”。近年来,南城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常态化举办麻姑七夕长寿水粉节系列活动。每年七月初七,活动现场人潮涌动、络绎不绝。游客除了能在现场品尝地道的南城水粉,还能欣赏到独特的沙画、戏曲、腰鼓、相声等表演活动。去年七夕系列活动期间,南城接待游客近万人,带动文化旅游消费达100万余元。

  大力构建米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引领南城米粉品牌走出江西、走向全国。江西麻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麻姑大米和麻姑米粉为主导产品的食品制造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技术创新,已发展成为一家年产值逾3亿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我们公司种植了绿色无公害水稻1万余亩,自主研发了全自动化直条米粉生产线,目前已有6条投入生产。同时,引进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大米加工生产线,年产米粉3万吨、加工大米15万吨。”江西麻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炳生介绍。

  江西麻姑实业集团也先后获评江西老字号、江西名牌、江西出口名牌、中国好粮油等荣誉,产品畅销国内外。熊炳生坚信,有了科技赋能、标准化加持,属于家乡的味道能够到达更远的地方。

  小小一碗粉,“嗦”出大产业。如今,南城县有大大小小各类有关米粉的经营店530余家,米粉在产企业15家,米粉生产企业产值达5.5亿元。此外,麻姑米、麻姑酒、麻姑茶叶等产品也畅销全国,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匠心传承 古老技艺焕新生

  南城,这个山水环抱中的千年古邑,还有另外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建昌帮医药文化。

  南城县古称“建昌”,这里诞生过一个颇为活跃的中医药行业组织,叫“建昌帮”。起源于东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建昌帮”,在中国南方药业市场有着垄断性地位。作为中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是全国十三大药帮之一,具有自成体系、独特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

  “南城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旴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应龙介绍。在李应龙看来,中药炮制不仅是一门技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将建昌帮医药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是南城县面临的现实要求。

  为推动“建昌帮”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南城县大力推进“建昌帮”传人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技术创新的鼓励以及展示交流平台的搭建,助力“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近日,建昌帮“五炆四附”炮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还获得2023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离不开历代医家的精湛技艺与不懈传承。

  在南城县有一位耄耋老人,一辈子都在与中医药打交道。

  刘香保是“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第十三代传人,也是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12岁的刘香保拜师学习“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潜心钻研几十载,成为当今为数不多能熟练掌握煨附子、炆地熟的“老药工”。

  为让千年技艺赓续传承,刘香保在抚州中医学校、江西省中医药大学建立了实验室,加强“老字号”与中医药高等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的融合,依托高端专业人士开展专业研究。2018年,他回到家乡设馆传授“建昌帮”中药饮片切制、熬制方法。

  矢志做“药”,匠心传“艺”,这是“老药工”刘香保一生的追求与实践。“要让古老岐黄之术薪火相传,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谈及初心,刘香保坚定地说。

  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不仅需要老药工身传口授,更需要年轻一代制药人刻苦钻研。

  作为年轻一代的制药人,崔家泉也是中药炮制技艺的“行家里手”,他有着扎实的中药炮制理论功底以及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

  “我大学毕业后在湖北省从事销售行业8年,在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蕲春县偶然接触到中医药文化,后来了解到建昌帮的历史,决定返乡发展建昌帮药业。”崔家泉说。

  返乡后,崔家泉参与组织建设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建昌帮“非遗”展示馆和麻姑山建昌帮“非遗”展示馆,发掘补缺复原建昌帮特色炮制工具80余种、建昌帮特色炮制饮片标本300余种。参与制定江西省地方标准6项,开发专利5件,组织参与科研课题4次,研究获批江西省工信厅新产品5个。

  “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有许多特色优势和精神内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它传承和发展下去,才会更有生命力。”如今,崔家泉谨记老一辈制药人嘱托,博采众长,研发适宜时代发展特色的新产品。他也被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昌帮药业”传承人,荣获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抚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赣抚工匠等荣誉称号。

  “心中有责方为艺。不论是老药工,还是年轻一代的制药人,他们坚守责任、传承匠心,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新的价值,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李应龙表示。

  固本开新 中医药产业添活力

  “药不过建昌不成(灵)。”这句话是江西中药的一份荣耀,更是古邑南城的一份责任。

  作为中医药行业曾经的“执牛耳者”,“建昌帮”有过光辉历史,又该如何重塑辉煌?

  2019年,江西发布《江西南城“建昌帮”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重振“建昌帮”,传承发展旴江医学,将南城打造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南方中医药产业集聚区。

  蓝图绘就,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应快马扬鞭。为深入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南城多向聚能,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加工企业为关键,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引进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传承创新“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加大设备更新和科研投入力度,不断研发新药产品,构筑起集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

  “作为建昌帮和旴江医学的发源地,南城中医药产业起步早,但是发展慢,产业优势面临风险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赢得主动必须向‘新’而生,在实践中创新,于探索中破题。”李应龙说。

  走进江西同善堂智慧药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阵阵药香扑鼻而来,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正按照操作程序冲泡、煎煮中药饮片。一旁的大屏上,生产状态、工艺参数等信息一目了然。

  作为“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的智慧中药房试点单位,目前,江西同善堂智慧药房有限公司已与多个医疗机构合作,为基层社区(乡村)群众提供中医诊疗、中医调理、用药咨询、饮片煎煮、送药上门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全流程信息化和可追溯。

  “群众只需扫码,即可对煎煮所使用的各味药材全程溯源。”江西同善堂智慧药房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晓珍表示,智慧中药房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通了中医药产业链数据壁垒,实现一二三产数据流通,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共享。

  “智慧中药房”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南城县先试先行,以“点”带“面”,让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更加规范化、现代化、智能化地应用于生产中,不断探索中医药发展新业态、新领域。

  在南城,将历史传承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中医药企业还有很多。目前,南城县已形成以建昌帮药业、同善堂药业、百神昌诺药业等为龙头,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医药产业集群,开发活血止痛胶囊、煨附片、姜半夏等医药品种20多个。

  密切产学研合作,推进江西同善堂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高标准打造千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以线上线下交易市场为载体,打造“建昌帮”中医药产业园;重点打造全县过万亩枳壳基地,因地制宜在各乡镇发展“一镇一品”药材种植基地,培育万坊镇500亩何首乌和千亩黄精基地、徐家镇千亩草珊瑚基地、建昌镇千亩黄精及重楼基地……在推动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同时,南城还抓牢生产源头,着力推动中药材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鼓励和引导中药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截至目前,全县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0多个,发展枳壳、茯苓、黄精等多种优势道地药材种植10多种,种植中药材约6.5万亩。此外,南城县下大力气建设“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让道地药材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南城县还着力推动“文旅+中医药”深度融合,打造中医药文化IP和特色文旅产品,让中医药文化更好融入生活。

  在江西同善堂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内,一块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线路图,串联起建昌帮文化展示馆、百草坊、生产车间等地,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线路图在时间维度上,描绘了企业的发展史,在空间尺度上,展开了工业旅游‘新视界’。”江西同善堂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变景点、技艺变体验,让建昌帮医药文化可游、可赏、可感知。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旅游的市民络绎不绝。

  “文旅+中医药”的跨界融合,生动展现了建昌帮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传承发展好建昌帮医药文化和旴江医学,唱响“中国中医看江西,江西中医看南城(建昌)”品牌,南城县还积极开展“建昌帮”文物征集认证,推动编撰“一书”(建昌帮历史文化专著)、兴建“一馆”(“建昌帮”博物馆)、筹建“一院”(旴江医学研究院)、开发“一方”(具有“建昌帮”特色的长寿、防疫方剂)品牌工程落地见效。

  去年,南城县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中医药产业焕发“第二春”。南城,正逐渐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南方中医药产业聚集区。

  依山托水 县域旅游谱新篇

  穿行于南城县的街头巷尾,仿佛打开了时间的旋转门。古街上的商铺、窄巷内的老屋、石板路上雨后的湿意……处处散发着厚重的韵味。

  南城县北街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南城县盱江以西、人民路以北,自宋代古城建成时就已形成。街区见证了建昌帮及药材商贸发展的历史,承载了江西书院文化在赣东区域的传承。每当节假日,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间,不时有身着汉服的游客擦肩而过。

  “新中式”旅游,复古中带新意,让这座千年古城再现昔日繁华。今年中秋假期,南城县“新中式”旅游热度攀升,游客接待总量达22.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1亿元。

  “‘新中式’不是简单的‘古镇游’,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撬动文旅市场及文创产业新机遇。”陶立华说。为此,南城县将历史的长度化为城市文化的厚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活化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近年来,南城县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统一起来,做好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维护好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南城县在对河东片区进行保护性规划建设的同时,启动了历史文化遗存相对较多的北街与将军岭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将历史文化‘余味’长久地保护与传承。”南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卢云峰介绍。

  为了“多留遗产、少留遗憾”,重塑小城历史文化风韵,南城县制定了《南城古城保护与整治总体规划》《南城古城保护与改造详细规划》,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划定古建筑群历史文化保护区、革命遗址文化保护区、旧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做好分层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时,成立“南城县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抢救、发掘、整理、传承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书法文化等。

  随着Citywalk的兴起,南城县还将人文景点串珠成链,形成集山水风光、避暑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体系。

  位于县城西南五公里的麻姑山,不仅水粉滋味独一无二,风景也十分宜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秋风轻拂,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麻姑庙、麻姑文化园等一一呈现眼前,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麻姑文化的魅力。

  相传,麻姑山为麻姑成道飞升之所,麻姑在这里留下了麻姑献寿、沧海桑田、东海扬尘、掷米成丹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麻姑山也是江右文化的中心之一,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赋予其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登临麻姑山手书的《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登临麻姑山,发出了“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的感叹。

  为弘扬麻姑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南城县结合农历三月初三“麻姑献寿日”,常态化在麻姑山景区举办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全面展示麻姑长寿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有力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节期间,还开展了全国颜体书法展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

  山水相依,人城相融。登麻姑山、游洪门湖是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青睐的游览线路。

  洪门湖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江西省第二大越冬候鸟基地,位于南城县东南方向的洪门镇,当地居民称它为洪门水库。因其有岛屿1056个,这些岛屿形态各异、千奇百态,有船形、叶形、弯月形和剑形等,被称为赣东“千岛湖”。水面以下,曾是西汉时期南城县治所在地——硝石(原名落峭石)古镇。据考证,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游历于此,留诗《题落峭石》。

  在洪门湖行船,触目所及,一派碧波万顷、烟波浩渺、水鸟翔集的醉人秋景。待云雾散尽时,可见湖水颜色奇妙,绿蓝相间。湖周围有不少丹霞地貌,造型各异,山色与湖光相对应,美不胜收。

  良好的生态既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更离不开当地的精心呵护。近年来,南城切实做好洪门湖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工作,全面改善湿地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湿地生态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空气清新、水质优良、风景隽美的洪门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卢云峰介绍,近年来,南城县坚持以“千年古邑 康养南城”为发展定位,秉承全域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将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建昌帮中医药文化和旅游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逐步形成了以生态康养文化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助力“文化抚州 梦想之舟”品牌打造。(记者 张晓雨)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