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宁夏
壮阔、豪迈
这是宁夏
温婉、丰盛
粗犷与娟秀
雄浑与小巧
在这里相遇
那些世间很难达成一致的反差
在这里都显得那么恰如其分
是的
这,就是宁夏!
壮 · 柔
内陆
西北
这是对宁夏地理位置
最简洁的概括
只是这两个关键词的指向
让人不免联想到荒凉与遥远
但一座山与一条河的存在
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份“偏见”
贺兰山
以及
黄河
贺兰山的高海拔
将高寒气流
阻挡在山的西侧
把湿润的东南季风
留在了贺兰山东麓
也就是宁夏平原的上空
凛冽的寒风
在这里变得柔和
完全不同的气候
也使贺兰山两侧
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地貌
一边是广袤的荒漠戈壁
粗犷豪放
一边是水土优渥的宁夏平原
堪比江南水乡
宁夏
也因此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而黄河的偏爱
更对这份命名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裹挟着泥沙与河水
从青藏高原一路咆哮着奔向海洋
这原本是一次
枯燥而漫长的远征
但在途经贺兰山山脉南端时
黄河却并没有顺着惯性向东奔流
而是突然折向北方
顺着贺兰山的山脉走向
从容流淌直到山脉北端
才依依不舍折向东方
向着大海流去
这段浪漫的旅程
为山水增添了亮色
而由于自然形成的地势坡度
也让这里的人们
利用黄河水灌溉成为了可能
黄河一路携带的泥沙
让土质变得肥沃
良好的土地资源与光热资源
使贺兰山与黄河的美妙邂逅
最终造就了这片水草丰美的大漠绿洲
壮与柔
在这里有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
而就在这片难得的绿洲中
更为醇厚美妙的故事
渐渐苏醒了
酸 · 甜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历史的脉络里
丝绸之路带来的葡萄
在贺兰山东麓脚下生长
时间的沉淀下
恰到好处的
温度与光照
泥土与季风
成全了宁夏
这里
成为了世界优质的葡萄酒产区
北纬39度的山河、阳光和雨露
让宁夏葡萄酒具备了
与法国波尔多葡萄酒
并驾齐驱的高端品质
葡萄架下流汗的果农
每一次弯腰
捧起的都是一串美味的葡萄
这些葡萄在庄园里听着音乐长大
又在高级橡木桶里甜睡发酵
静静等待着属于它们的最好时光
酸甜苦涩百般滋味
细细咂摸,更似人生
与葡萄共享一方水土的
是繁密、成片
红玛瑙般的枸杞
在一眼万里的茫茫黄沙中
格外醒目
农人努力把这珍贵的甜
从这片土地中延伸出来
当一颗颗饱满、鲜红的枸杞
被运转到世界的各个地方
这份来自宁夏独特的美味
更像是一种生命的进阶
酸与甜
诠释着宁夏颇具代表性的两种味道
但与宁夏有关的更多故事
在这黄沙与绿洲间
静静沉淀
古 · 今
千万年前的先民
在石头上“复活”了
放牧、狩猎、祭祀、战争、娱舞
……
坚硬的石头
曾被当做画笔
一幕幕远古的生活图景
被镌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
这些神秘而精致的贺兰山岩画
像一部连接古今的石上史诗
在更宏大的时间面前
任何坚硬的东西
都变得柔软
仿佛从他们到我们
也只是弹指一挥间
岩石上的画作还未完全厘清
黄土垒起的陵墓又带来遥远的遐想
公元1227年
蒙古大军的铁蹄横扫而过
西夏灭亡
关于西夏更详细的故事
我们已无法得知
那些谜一样的西夏文
和那一个个矗立在苍茫旷野下的
西夏王陵
用它们的方式
讲述一个朝代的过往
黄沙可以掩盖失落的悲情
却也能够成就雄浑的壮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在写下这首诗时
也许从未想过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人们依然能够在沙坡头这个地方
与他深深共情
西北的大漠
似乎有着无穷尽的包容力
不然
怎么有那么多的故事
选择在这里开场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要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的六盘山
见证了这首名作的诞生
时间把一切艰苦、热血、狂喜与汗水
一一封存
转轨、接轨
历史就是这么一步步
向当下走来
细碎却苍茫的黄沙间
驼队从容向前
驼铃声似乎从千年前传来
丝路的通道缓缓展开
被打磨得透光的羊皮筏子
在黄河上悠然漂流
船夫卖力地唱着宁夏“花儿”
那是来自西北独有的调调
宁夏
似乎很少被人们主动提起
在中国的众多省份中
它像一枚小小的加号
看起来是那样的“不起眼”
但恰恰是这份内生的反差力
为它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当你真正了解宁夏后
那些因时光而深刻
因沉淀而厚重的过去
慢慢浮现
你便会惊讶于它所囊括的天与地
它所承载的生命力
指针飞速转动,四季往复轮回
讲到这里,故事行至尾声
你若问我
什么是宁夏?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并不描写这里
但春雨与水草间缠绵的浪漫
却是难以言喻的一致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也许并不发生在此
但这里山山水水聚合的气势
却是如出一辙的雄浑
总有人间一两风
填我十万八千梦
这里装得下
酸甜苦辣、有滋有味的平凡日子
更装得下
英雄好汉、仁人志士的壮志热血
这里温婉丰盛
也壮阔豪迈
这,就是宁夏!
来源:百家乐平台网
总监制:储学军
监制:车玉明 刘加文 李志晖
策划:刘洪 牟彦秋
监审:何晨阳 兰霞 陈璟春
作者:梁甜甜 赵刚
校对:张玲琳 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