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生长的力量蓬勃向上。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奋进在这新时代的春天,北部风光蔓延,西南江水流长,三地核力澎湃,“三大支撑”强势蓄力,中国华能向“新”向“绿”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生动印证着:春潮涌动开新局。
优化战略布局 大江南北好“风光”
黄土高原连绵起伏,2500余名施工人员、300余台机械有序分布,起重机主吊直插云霄,直径长达97米的风机叶片被缓缓吊起,在百米高空中与机舱精准对接……这是今年2月甘肃陇东大地上的“满弦开工图”。作为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和“陇电入鲁”特高压线路重点配套电源,眼下,基地的全部电力项目投产已进入倒计时。项目全部建成后,黄土高原上的烈日疾风每年将转化为140亿千瓦时的绿电,随特高压“闪送”至齐鲁大地,跨越千里山河,生动谱写西电东送新篇章。
澜沧江云南段,十余座大中型水电站拦河而立,两岸风机高耸,光伏板映日生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粤西、北部湾,海上风起绿电来;昌江核电二期工程4号机组核岛主设备也在这个春天安装就位。2025年2月,随着华能临高海上风电项目的全容量并网,中国华能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
“十四五”以来,中国华能把绿色发展融入公司高质量发展全局,锚定新能源、水电、核电“三大支撑”,围绕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区域战略,突出抓好战略布局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华能以基地型规模化开发为重点,突出“三线一带”布局,在“三北”地区、东部沿海、西南地区以及中东部发展带,推动集中连片式开发,形成“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良性滚动发展格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综合能源大基地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核电水电发展积极有序推进。“十四五”以来,中国华能新能源装机增长率超过200%,2022年底至今,公司新能源装机实现了从5000万千瓦到1亿千瓦的快速发展;公司纳入国家首批风光大基地的项目全部投产,海上风电总体规模稳居行业第一方阵,澜沧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年发电量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千瓦时,核电投产、在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
春天是真抓实干的季节。眼下,中国华能一批在建项目不断刷新“进度条”的同时,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也相继按下“启动键”。厚植绿色底色,大江南北好“风光”。
立足禀赋优势 培育发展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向“新”出发,方能“质”远。
在江苏,工程师陈辉每天都驻扎在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的建设现场,密切关注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为了用压缩空气把30万立方米卤水从地下1000米的盐穴中安全高效的置换出来,我们研究制定了一套高效的注气排卤方案,采用连通管和一期项目盐穴联通,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30万立方米。”陈辉介绍道,“我们这个项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两套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机组,建成后充电一次可储存280万千瓦时电量,能够满足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也可为电网提供约±70万千瓦调峰能力,将有力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稳定。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禀赋优势,中国华能积极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以“双碳”战略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围绕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典型场景,中国华能研究制定了公司战新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集团主责主业,锚定绿色化、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向,加快熔盐储热技术、虚拟电厂、地热能、先进储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公司陇东基地、澜上基地、浙江海上风电3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战新产业“百大工程”首批清单。
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离不开数智化这一“关键变量”。近年来,中国华能深入推进以数字革命引领的数智化转型,从智慧电厂、智慧煤矿、智慧基建、科技兴安、源网荷储、智慧经营管理等方面推动业务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
2024年11月25日,华能浙江虚拟电厂1号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标志着全国首台(套)接入调度系统参与实时响应调节的虚拟电厂正式投产。它可通过智慧管控平台,广泛聚集浙江省内各地的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充换电站、楼宇空调等,秒级快速响应,实时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在降低用户用能成本的同时,有力增强电网的调节灵活性,提高新能源的消纳空间,开创了能源互联网概念下的能源运营新业态。
眼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近期,中国华能AI助手“睿智小能”闪亮登场。基于全国产化异构算力底座,中国华能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了DeepSeek系列模型本地化部署,从辅助日常办公到服务能源生产和运营管理,“睿智小能”逐步实现了与各产业系统深度集成,变身横跨全能源形态的“数字专家”。目前,中国华能已经梳理了180余项场景以及20余项高价值场景,覆盖了电力生产、营销决策、安全监督、网络安全、知识管理、气象预测、科学研究、合规风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核心应用。
数智化转型不仅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把握机遇、勇立潮头,以数智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未来无限可能。
服务国之所需 打造创新高地
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批重大技术、重要设备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关键性跨越,能源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成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增长点。对于央企来说,更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勇挑大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2024年11月26日,中国华能和中国石油共同牵头的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在京启动。
CCUS是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的关键,也是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技术途径。多年来,中国华能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O2捕集理论和成套技术体系,研制出多项首台(套)碳捕集装置,正在甘肃陇东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150万吨/年CCUS示范工程。
在CCUS产业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华能正在以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纽带,不断提升我国CCUS技术产业化设计、建设和运营能力,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潜力,持续开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
聚焦“国之大者”,中国华能勇当科技创新排头兵,瞄准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技术,着力构建“源头零碳替碳、过程减污降碳、终端捕碳固碳、多能互补友好、数字智能支撑”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海上风电、先进光储、HN750、650℃超超临界发电等“十大科技专项”,以国家级实验平台为统领,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以高效率创新协同、高水平创新合作加快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公司高效灵活煤电及碳捕集利用封存全国重点实验室、清洁低碳热力发电系统集成及运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均成功纳入首批新序列管理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建成并投运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大面积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国际首个135MW等级机组低温法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COAP)工程、世界首套12万吨/年相变型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国际首套1300标立/小时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等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DCS等工控系统并批量推广应用落地,新能源智慧运维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等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3家企业列入国务院国资委“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十三五”末提高近9倍。
立足长远、着眼大局。中国华能始终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切实发挥资金、技术及集团协同等多方面优势,依托重大示范工程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致力于提高战新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形成了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上天入海”,携手合作,共赢未来。
走深走实见效 改革开路启新程
向创新要活力,更向改革要动力。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产业和科技“硬实力”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也是制度“软实力”的比拼。
中国华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部署各项重大改革任务,坚定改革方向、把准改革重心、注重改革实效,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两个途径”,努力书写积厚成势的改革答卷,不断实现着质量之变、效率之变、动力之变。
——坚决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中国华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在集团总部设立基础研究专项,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创新攻坚模式,以重大课题、项目及工程为牵引,强化创新联合体建设,提升体系化攻关水平;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强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稳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知识链的精准衔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坚决扛起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使命担当,中国华能加速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战新产业投资布局力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化产业链融通发展,产业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公司目前发电装机容量超2.7亿千瓦,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2.5%,再创新高。
——坚决扛起能源电力安全保供的使命担当,2024年,中国华能累计完成发电量再创新高,供热面积超过10.6亿平方米,煤炭产量连续三年突破亿吨大关,打造的“华能睿渥”等一批“睿”系列自主可控技术品牌,有效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聚焦“关键一招”,中国华能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更趋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应建范围子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董事会及董事履职评价、董事会职权落实、董事会授权管理实现“四个全覆盖”。与此同时,中国华能持续深化“双百行动”和“科改示范行动”,发挥改革尖兵作用,示范引领和突破带动效应进一步发挥。
坚志而勇为,载道以日新。稳增长、抓改革、谋创新、促转型,“十四五”以来,中国华能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战新产业高效成长,赋能未来产业“加速跑”,经营发展业绩连创新高,公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高度。
阔步春天里,奋进正当时。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华能将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干为要、创新提质、奋勇登高,科学谋划“十五五”,筑起发展“高塔”,打磨发展“精度”,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彭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