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社银川4月5日电(记者马丽娟)清明节前夕,46岁的胡正升专程从老家驱车400多公里,来到位于宁夏银川市的宁夏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在捐献纪念碑前庄重鞠躬,献上一束白色菊花。
4月4日,宁夏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内,人们在捐献纪念碑前献上菊花。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马丽娟 摄
胡正升是一位基层民警,曾受病毒性角膜炎折磨十多年,几近失明。去年3月,一对陌生人捐献的眼角膜让他重获视力。今年,得知宁夏将举行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他向单位请了一天假连夜赶来。
“我不知道捐献者是谁,但我很想表达感谢。”胡正升说。看到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捐献者姓名,他很受触动,现场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我是受助者,更有义务和责任加入这个群体,把生命之光传递下去。”
“提高捐献率,首先需要普及捐献理念。”宁夏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赵虎说,得益于近年来各方宣传,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生命,自愿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4月4日,宁夏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内,人们为捐献者默哀。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马丽娟 摄
“宁夏最近两年志愿登记捐献的人数,比前5年累计登记的人数都多。”赵虎说,志愿登记捐献虽然只是一种意愿表达,可以随时取消,想要完成捐献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以及直系亲属共同签字确认,但这个行为本身已在人们心中播下了捐献的种子。
宁夏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 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马丽娟 摄
活动现场,一对来自银川市贺兰县的夫妇穿着雨披,并肩伫立在捐献纪念碑前,聆听志愿者诵读祭文,雨水打湿了手中的菊花。夫妇二人都是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丈夫李旭东是宁夏最早登记捐献的一批志愿者之一。在捐献意愿那一栏,他同时勾选了“人体器官”“眼角膜”“人体组织”“遗体”四项。在他的影响下,妻子2020年也登记志愿捐献。
“人在世上走一遭,死后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许做不了多大贡献,只希望尽自己一份力,能留一点善念在人间。”李旭东说。
纪念园里,前来缅怀的人们在捐献者家属和受捐者及家属共同栽种的“生命之树”上,系上祈福牌,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