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百家乐平台大全

欧盟与北约军工博弈再起波澜

2024-08-15 08:07:40 来源: 《环球》杂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6月26日发布声明,任命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为新一任北约秘书长

文/季澄

编辑/黄红华

  7月举行的北约华盛顿峰会上,北约成员国达成名为《工业能力扩张承诺》的新的扩充军备协议,进一步明确北约在强化跨大西洋国防工业基础与军备产品联合研发中的主导地位。这是继2023年维尔纽斯峰会推出《国防生产行动计划》后,北约在推动可持续国防工业产能上的又一重大举措。

  无独有偶,欧盟于今年3月推出史上首份《欧洲国防工业战略》,企图借扩大军工产能维护自身独立的国防工业基础,进而加速推进防务一体化进程。

  考虑到北约在欧洲地区安全架构中长期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欧盟近年来为追求“战略自主”采取的系列不间断举措,外界揣测,两者或将在军工领域爆发严重分歧和争端。

同步发力助推国防工业能力提升

  分析北约和欧盟推出的各自版本的国防工业能力提升计划,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要达到的战略目的也存在明显差异。

  北约着重强调军备产品研发的“跨大西洋”属性以及北约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北约认为,提升成员国军工产能与确保北约所谓的“有效威慑与防御能力”密切相关。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华盛顿峰会期间举行的国防工业论坛上表示,“为提升北约的集体安全水平,每个成员国均将制定旨在强化本国国防工业能力的详细方案,这有助于联盟在冲突来临时优先生产能对战局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武器和弹药”。在此基础上,“通过成员国间的协调与合作,制定军备产品研发的统一标准,提升装备的联通性与互操作性,从而塑造全新的跨大西洋国防工业伙伴关系”。

  此外,《工业能力扩张承诺》明确规定,成员国必须就本国军工业动向向北约进行年度例行性汇报,并由北约而非欧盟负责制定军备产品联合研发方案,这充分证明北约正成为跨大西洋国防工业的“行动召集者、标准制定者和交付使用推动者”。

  欧盟版计划着力在军备采购、研发和制造环节强调“欧洲优先”的理念。《欧洲国防工业战略》以2030年为节点,明确开列35%、50%和40%三大最低限度比重指标,即截至2030年,欧盟内国防贸易额占欧盟国防市场额比重应不少于35%,欧盟内采购份额占国防采购总预算比重应不少于50%,欧盟成员国不少于40%的国防装备采购应通过联合采购方式进行。

  为此,欧盟将采取一系列配套支撑性措施。组织机制方面,拟组建由成员国代表、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代表组成的国防工业筹备委员会,负责相关国防工业项目的统筹。资金扶持方面,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划拨约15亿欧元,以增强国防技术与工业基础的竞争力,并通过免征增值税的方式为联合采购军备提供便利条件;欧盟还将放宽针对国防领域的投资限制,允许欧洲投资银行为纯军事用途的项目注资,以扩大融资渠道。文化建设方面,营造“没有和平就没有繁荣”的新型国防战备文化,持续优化国防工业发展大环境。

各有盘算

  面对地缘冲突强势回归国际政治舞台的现实,战争与冲突持续撕裂欧洲地区安全秩序,欧盟和北约差异化的战略考量或成为引发两者间矛盾与争端的最大诱因。

  对欧盟来说,“遏俄防美”是其调整欧洲国防工业布局,加速构建联合军备采购市场的最大外部动因。在欧盟看来,欧洲地区既有安全秩序正遭受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侵蚀与冲击,战后欧洲长期享有的“和平红利”正损失殆尽,自身面临的“生存性压力”陡增,迫使其将防务关注重点加速由应对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地区性安全危机”转向“全面结构性防御”,以便为可能到来的新一轮地缘冲突做足准备,这势必将对欧洲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军工产能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受美国国内政局走势,特别是考虑美国大选结果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可能产生的复杂深远影响,欧盟对美国对其提供持久安全承诺与保障的可信度持悲观论调。西班牙前外交大臣阿兰查·冈萨雷斯曾在美媒撰文指出,“欧洲国家与其将美国作为确保欧洲安全的长久伙伴,倒不如把赌注押在一个更加一体化的欧洲上”。此外,一旦特朗普代表的共和党在大选中全面胜出并拧紧对乌军援“阀门”,欧洲承载的援乌压力将成倍增加,未雨绸缪夯实国防工业基础被欧盟视为应对这一变局的必然之举。

  在此背景下,以军工合作牵引防务一体化进程,摆脱对美国等“第三方”军备产品的过度依赖,成为欧盟强化军工产能的最大内生动力。防务一体化是欧洲“战略自主”的核心内容,推动国防工业提质升级又是加快防务一体化进程的必由之路。然而,欧盟在国防工业领域的固有顽疾,因乌克兰危机而彻底暴露并被进一步放大。

  一是军工产能严重不足且严重依赖“外援”。统计显示,欧盟相关型号弹药年产量仅23万发,约等于乌克兰战场的月消耗量,远无法满足对乌军援承诺。且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欧盟对乌提供的武器中有70%购自美国。

  二是技术研发与军备制造脱节。欧盟各国对将国防预算的2%用于新技术研发可谓“应者寥寥”,即便取得技术突破,也因整体产能落后而无法在短期内将技术转化为即战力。

  三是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目前,欧盟多数军工企业仍倾向于“闭门造车”,致使“平行研发、重复建设”等行业乱象时有发生,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对北约来说,其希望通过扩充军备产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战略功效。经济层面,借大规模对欧军售对盟友“敲骨吸髓”,大发“战争财”。北约官方数据显示,仅2024年,北约成员国的国防预算总额就高达5000亿美元,较2020年增加约175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增量被用于购买美制武器。另据美联储统计,过去两年,北约三分之二的军备采购均与美企相关,总金额高达1400亿美元。美国军工产业因此获利颇丰,仅国防和航天领域的工业产值就较2022年增长近17.5%。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今年6月访美期间说“北约有利于美国安全,也有利于美国工业和就业”,更加印证北约已沦为美国利用战争敛财的工具,美欧之间已逐渐陷入“美国拱火、欧洲买单,欧洲‘失血’、美国‘收割’”的畸形逻辑链。

  战略层面,北约妄图借贩卖“安全焦虑”和“恐惧营销”对欧洲进行战略捆绑,并通过适度让利的方式,确保美国在欧洲军火市场上的长期优势地位。在《北约2022战略概念》文件中,北约将俄罗斯界定为“最重大且最直接的威胁”,并在华盛顿峰会上扬言要在援乌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受“恐俄”情绪影响,北约成员国国防预算占本国GDP的2%的数量,已由2021年初的9个激增至目前的23个。芬兰、瑞典更是打破长期奉行的中立政策,一头扎进北约阵营,为美国强化在北欧的军事存在大开“方便之门”。

  此外,在军工合作领域,美国以“联合研发”为诱饵,以让渡部分生产利润换取对跨大西洋军工产供链和监管体系的主导权和控制权。据外媒报道,美国雷神公司和欧洲导弹集团决定在德国联合生产约1000枚“爱国者”导弹,合同金额高达55亿美元。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还将深度参与F-35战机的机身生产工作。

三大因素决定博弈走势

  综合上述情况,以下三大因素或将成为决定欧盟与北约军工博弈走势的关键变量。

  其一,欧洲国防工业能否通过自我革新与发展,真正成为北约和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现阶段,从军工企业数量、规模、产能和市场占有率等评价指标看,欧洲军工企业与美国同行仍存在较大差距,前者难以在短期内推出可与后者竞争的“拳头型”产品,军备采购资金“外流”现象仍将持续存在。例如,美国计划于2026年在德国分阶段部署的“标准-6”和“战斧”等型号导弹,以及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北约成员国采购的“爱国者”导弹,均系美国雷神公司的“代表作”。

  其二,充足资金支持与成员国内部共识将成为决定欧洲国防工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的政治、财政和社会结构决定了民生事项在国家预算比重中的优先地位。尽管近年来欧洲国家结合地区安全环境的新变化纷纷上调国防预算,但多数资金仅够用来“还旧账”,国防工业转型仍面临较大资金缺口。据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顿初步估算,欧盟国防工业发展所需资金总量或将高达1000亿欧元,这对于正遭受高通胀、高利率和能源危机冲击的欧洲来说,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此外,欧盟成员国历来对防务与安全等涉及国家主权的敏感议题持谨慎保守立场,且各国国防理念与安全诉求不尽相同,成为欧盟在国防工业事项上“统一话术、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的障碍。

  最后,美国作为北约实际上的主导者和操控方,其立场与态度对博弈走势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借扩充军备生产打造独立国防工业基础,摆脱对美依赖并与其争夺全球军火市场,这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等利益集团所不能接受的,这也促使北约在《工业能力扩张承诺》中重申自身的不可替代作用。况且,鉴于北约在欧洲集体安全框架中的长期主导地位,欧盟在宣布国防工业提振计划时不忘强调“仍会忠于北约”。或许,对现阶段的欧盟来说,通过壮大自身国防工业实力,成为一个“被北约和美国平等真诚对待的合作伙伴”,不失为一种更加务实的选择。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