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百家乐平台大全

美国高校录取平权规则之变

2023-07-18 06:59:44 来源: 《环球》杂志

 

7月1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人们手持标语在哈佛大学校园举行游行,

抗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做出的招生政策判决

 

  教育这种本该以社会发展和民生体验为评判标准的事项逐渐失焦,彻底沦为美国政客排除异己、谋求连选连任、回馈本阵营利益集团的工具。

文/王聪悦

编辑/胡艳芬

  6月2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考虑种族因素的招生政策违反美国宪法。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的投票结果是6∶3。包括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内的6名保守派大法官全部支持“哈佛和北卡大学考虑种族因素的招生政策违宪”的结论。

  这一裁决事实上禁止大部分美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对部分少数族裔给予“照顾”,相当于推翻了美国沿用半个多世纪的“平权法案”在现实中的一大应用。

围绕平权法案的争议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促使美国国会制定了平权法案。法案规定在大学招生、政府招聘时要照顾少数族裔和女性等弱势群体。平权法案的初衷,是确保人们不因族裔、宗教、性别等背景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对待。

  一些人认为,平权法案给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非洲裔和拉美裔学生提供了克服历史重负、借由高等教育实现阶层跃迁的可能性。

  根据美国“学生入学公平组织”2018年的数据,“一名亚裔学生有25%的录取几率,若为白人,该几率为35%,若为西班牙裔,几率升至75%,如果他是非洲裔,被录取可能性竟高达95%”。美国乔治城大学教育和劳动力中心研究员扎克·梅布尔亦表示,若废除招录平权原则,预计全美名校中的非洲裔和拉美裔学生比例将从20%跌至16%。尽管数据略显偏颇,但一定意义上支持了肤色、族裔因素与高校录取率之间强关联的结论。

  随着时间流逝,一些白人和亚裔学生开始抱怨受到“逆向歧视”:即使他们成绩优异,但因为一些名校招生时为非洲裔、拉美裔学生保留固定名额、给予优先录取,导致前者入读名校的门槛被抬高。

  支持这一观点者认为,用特殊优待保障少数及弱势群体权益恰似饮鸩止渴,被保护者恃宠而骄,滋生政策依赖“惰性”,对排除在政策优惠之外的白人或亚裔学生则构成“逆向歧视”,长此以往不仅改变了高校择优录取、因材施教的本质,还放大了全社会对种族、族裔身份的敏感度和脆弱度,变相加剧社会不公。

以种族矛盾遮盖阶层偏袒

  实际上,施行多年的平权法案看似在保护少数族裔和女性等弱势群体权益,但其背后隐藏的是美国社会上层维持本阶层既得利益的“良苦用心”。

  单从人口数量和结构看,美国未来50年内少数族裔多数化可能变为现实。但从人口阶层分布看,美国社会上层仍将长期由白人牢牢把控。在资本主义红利不足、社会承载力显著下降的周期内,美国社会上层要继续维持本阶层既得利益,最佳方式就是垄断优质教育资源,让后代赢在起跑线上。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美国高校招生规则虽不断变化,但校友后代优先录取、教务长兴趣名单、特殊“贵族运动”加分、人格魅力加分等操作,时刻紧扣美国顶尖高校守护上层的固有特质,即便录取了一些与人口占比完全不成比例的少数族裔学生,他们也大多来自中产或上层家庭,但其肤色恰到好处地充当了所谓美国校园崇尚多元文化和阶层偏袒的遮羞布。

  不仅如此,为了巩固既有秩序,社会上层通过将部分教育资源以“平权”之由少量地让渡给处于底层的非洲裔和拉美裔,实则进一步挤压了身处种族阶序中间层的亚裔的现实利益,引发后两者之间的相互抵牾,高校录取中的阶层分化被彻底包装为族裔之间的利益纷争。

折射美国政治对立分化现状

  这一裁决之所以在美国社会引起热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堕胎权、控枪一样是如今美国自由派与保守派相持不下的重要分歧点。

  按照一些美国媒体的解读,这一裁决是当前保守派大法官占多数的最高法院权力格局衍生的结果,凸显美国政治对立分化现状。

  6名保守派大法官均对该裁决投出赞成票;而按照自由派大法官凯坦吉·布朗·杰克逊的说法,这一裁决“对我们所有人而言绝对是悲剧”。

  近年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集体“向右转”趋势明显,看似保守派在角力中获得极大胜利,但对美国社会而言,缺乏中间派调和的左右之争意味着政党极化、大众极化等特殊情况已趋于常态化。

  当前,一些美国民众把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争斗,当作是走向美式民主的必由之路。该认知恰恰迎合了美国政客对选票的强烈渴望,使得教育这种本该以社会发展和民生体验为评判标准的事项逐渐失焦,彻底沦为美国政客排除异己、谋求连选连任、回馈本阵营利益集团的工具。

系统性不公积重难返

  该裁决究竟会对美国教育行业乃至劳动力就业市场引发多少涟漪目前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裁决将具有长尾效应。

  例如,以美国亚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申请者虽然暂时摆脱了种族配额对优异学业表现出的硬性压制,却仍可能因种族定性及刻板印象而在高校录取中获得个性不足、受欢迎程度评级较低等负面评价,从而与心仪学校失之交臂。对此,仍有待观察。

  今天的美国,多种矛盾高度对撞,经济不正义(分配不公)与文化不正义(身份不公)相互捆绑,系统性不公隐蔽性更高、作用力也更强,往往以捍卫真理和重新赋权等看似良善的方式展现出来。对美国普通民众而言,此类判决不过是少数人的片刻狂欢,最终或将沦为大多数人的长期困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2023年7月1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