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同龄人李菀容、余倚华、陈诗丽、林倪盈、黄随、萧正祥、龙允浩(从左至右)。人民网 严小晶摄 李秉烨制图
风雨有之,崎岖有之,25岁的香港特区,是风采依然、光华璀璨的东方之珠;如竹苞矣,如松茂矣,25岁的香港青年,是意气风发、踔厉奋进的明日之星。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逐梦,则香港未来可期,国家前景无限。
回眸香港回归祖国廿五载,狮子山下无数香港青年不懈拼搏、放飞梦想,而今迈步从头越,59250名香港特区同龄人已逐渐成长,或精进学业,或投身工作,或自主创业……新一代有为青年各自为理想拼搏,正等待续写东方之珠的传奇新篇。
狮子山下 精神永续
1973年,电视剧《狮子山下》热播,普罗大众逆境自强、奋斗不止的励志故事,火遍香江;2022年,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播出,普通市民的峥嵘奋斗史见证香港沧海桑田璀璨变迁,广受关注;“狮子山精神”跨越四十载,鼓舞着一代代香港人勇往直前、实现理想,并在实践进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熠熠生辉。
“香港人始终怀抱坚毅不屈的‘狮子山精神’,无论遭遇何种逆境,我们都会站在同一阵线上,屹立不倒。”李菀容坚定地认为,哪怕历经不同挑战,香港人的坚毅精神丝毫不改。
现为实习医生的李菀容,从医志向与父母息息相关。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多家医院“失守”,作为护士,李菀容的母亲身处“重灾区”的内科病房抗击非典,父亲也坚守在抗疫前线,年幼的李菀容自此立志日后成为医护人员贡献社会。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6年医学生涯结束后,2021年起,李菀容先后到儿科、骨科、内科及外科开展实习。2022年年初,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李菀容正在屯门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实习。时隔19年,同父母当年一样,身处一线抗击新冠疫情,李菀容说:“疫情严峻之际,病房内外挤满患者,医生护士应接不暇,忙得脚不沾地。我也累到步履维艰,但成为医生救死扶伤的初心更坚定了。”
李菀容对今年的回归纪念日满怀憧憬。7月1日,她不只将和香港特区共同长大一岁,那一天,她还将实习期满,如愿成为一名正式的儿科医生。提及未来,她期望:“为更多基层儿童服务,悉心守护香港下一代,同时为香港公共医疗服务建言献策。”
香港大学毕业后,毅然投入纪律部队服务的余倚华,也奔赴在抗疫一线。她先是协助滞留在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及武汉的市民返港;之后主动请缨加入个案追踪办公室。在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她和同事成功追查社区内首宗源头不明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个案;疫情持续严峻之时,她在方舱医院面对面接触确诊患者。“一步一步愈走愈前,不断尝试,突破自己。”余倚华说。
提起回归,余倚华坦言,幼年确实知之甚少,最初体验1997年出生的特殊性,源于10岁时可以全年免费游览迪士尼乐园的经历,及至成长后,方对香港回归加深了解。“25年来,我和香港一起成长。虽几经逆境,但香港人总能跨过难关,同舟共济,在困境中更似家人般守望相助。这一份人情味,让我为家乡感到骄傲。”她激动地补充道。
现任职于香港入境事务处签证部的余倚华,对个人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希望将来能够涉猎更多不同工作范畴,接棒和传承入境处执法与服务并重的精神,致力保障香港安全和强化香港竞争优势,坚决站在最前线,为国家和香港尽心尽力把守‘南大门’。”
狮子山下,青年奋发。如同李菀容、余倚华一般,新一代狮子山下人正用实际行动阐释践行着“狮子山精神”,亦透过青春力量写下“狮子山精神”的生动注脚。
负笈内地 青春激扬
25年前,米字旗缓缓降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25年后的今天,“砥砺奋进廿五载 携手再上新征程”的巨幅标语在香港街头举目可见,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对内地不再陌生,更不乏特区同龄人在两地日益密切的交流交往中获益。
中学毕业选择跨过深圳河、负笈内地的香港青年日趋增多。香港特区政府数据显示,近年通过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内地高校连续三年成为香港学生非本地升学的报考首选。目前,超过1.6万名香港学生正在内地读大学。
陈诗丽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名在读研究生,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她来到北京求学,如今操着一口带京腔的流利普通话,她笑言:“成年之后,我基本都在内地生活,便捷的移动化生活方式、成都和北京两座城市的包容氛围等,对我影响深远。”
内地求学经历令陈诗丽感到“有意思又有意义”。与伙伴创立“清小新文创工作室”、到农村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在中国与巴西合作的“趣巴西”绘本图书项目创作创意文化传播产品……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香港获得共建湾区的新使命。对文创工作者而言,投身文化湾区建设,令人格外雀跃。”她说。
同样在北京度过大学生涯的林倪盈,中学毕业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她参加了许多校内外社团,也因在京港生的身份参与过不少重大活动。这些经历促使她站上全新平台,也令她对国家、对香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而生发出沉甸甸的责任感。
林倪盈学成后回到香港工作。第五波新冠疫情席卷香港之时,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组织力量紧急援助香港,林倪盈所在的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受命承建多所方舱医院,彼时刚入职半年多的她,先后被派往元朗、新田工地做关怀服务。这一段经历让她深受触动,“中央和内地对香港大力支援,香港工友与内地支援者并肩奋斗,那种血脉相连的团结一心让人感动。”
像林倪盈、陈诗丽一样的香港年轻人,他们诞生于回归时刻,成长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抵赴内地共享着国家发展的累累硕果,也在文化碰撞中促进对国家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发展道路的准确认知,增强国民身份认同。
回归一代 潮涌湾区
见证金融危机与非典时期的众志成城,深感汶川地震后的手足情谊,体会北京奥运与上海世博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亲历新冠疫情下的共克时艰……东江之水越山来,25岁的“回归一代”携带与香港特区相同的成长密码,奋楫逐浪于国家发展大局之中。
小学四年级起,龙允浩便展开了内地火车之旅,从火车、动车到高铁,每年7月固定前往内地坐火车的他,已游历数十个省市,如今还担任组织者带领更多香港青年走进内地。他慨叹于“内地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见证了“一座座现代化高科技的火车站拔地而起”。
港青黄随也接连赞叹:“中国是‘基建狂魔’,大国建造令人钦佩”,出生及成长于香港的他,对内地情深意长。向往着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他通过香港黑龙江经济合作促进会等社会团体赴内地交流;盼望着在国家的飞速崛起中寻找机遇,他通过《沪港金融专业大学本科生交流及考察计划》到上海知名金融机构开展实习……
回归25年来,在中央驻港联络办、香港特区政府和内地各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得益于活跃在香港各界的社会团体和组织者助力,香港青年内地交流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日益提升。
从香港青年联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到香港菁英会,各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考察交流、短期实习和各类比赛,愈发丰富多样的交流形式,令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识与了解与日俱增。如今,香港与内地各方面交流合作都冠绝以往,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意识到,香港的未来离不开内地的发展,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
现担任香港九龙社团联会活动干事的萧正祥期许,“到大湾区内地城市闯出一片天地”。自小热爱中国历史的他在暨南大学攻读中国史专业,这段求学经历圆了儿时梦的同时,开拓了他的视野。学成返港后,他投身于服务基层青年工作,致力于搭建香港与内地的“同心桥”,便利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和创业。
潮涌湾区,风劲扬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稳步向前,潜力无限;香江侧畔,狮子山下,香港分享着25年来回归祖国带来的红利,机遇处处;那些交心交融的动人音符,亦随着东江水婉转低流、叩门入户,谱成人人颂扬、吟咏讴歌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