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从“四力”回望2023中国经济-百家乐平台网

百家乐平台-百家乐平台大全

2023 12/23 13:34:08
来源:《瞭望》

瞭望丨从“四力”回望2023中国经济

字体:

  ◇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与底气,来自经济运行大盘基本平稳的定力、经营主体保持向好态势的活力、宏观调控发力显效的能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潜力

  ◇增发一万亿元国债,降准降息、减税降费,重点领域融资支持力度,稳妥有序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战略部署的一脉相承,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营造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注入强劲动力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是2023年的一大亮点。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6.3个百分点

  ◇10月初,多地接连明确四季度重点工作“任务书”,为打好全年经济“收官战”做准备。这些密集部署,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有效带动经济企稳回升,并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燕

  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正式贯通,图为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塔及西人工岛(2023 年 11 月 28 日摄)邓华摄 / 本刊

  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复苏曲线:

  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部分指标增速放缓;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进入四季度,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明显。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锤定音: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回望这一年,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与底气,来自经济运行大盘基本平稳的定力、经营主体保持向好态势的活力、宏观调控发力显效的能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潜力。

  当下,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在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叠加效应驱动下,中国经济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质变,“求新求变”的内生性动力愈发强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

  定力:回升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定力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首要关键词。

  即将过去的一年,尽管经济运行面临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但宏观政策依旧“稳”字当头,并没有出台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这背后,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定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谈到。

  回顾2023年,中国经济定力来源于稳、增、质这三个关键词。稳的方面,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增的方面,中国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质的方面,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从数据看趋势,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支撑经济大盘的“宏观四角”运行平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在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定力、迎难而上,推进各项政策发力见效,实现平稳恢复、回升向好的态势非常不容易。”张立群说。

  稳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更是近10年中国经济的写照。2013年至2022年,GDP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从43497元增长到85698元。

  ——在全球经济发展坐标中,中国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理解中国经济,要将其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考量。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

  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左右,货物贸易总额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中国对世界经济发挥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持续凸显。

  近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在内的诸多国际机构密集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从质效角度看,新动能不断涌现,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3%和11.8%,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2和8.7个百分点,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9%,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动力强劲,新动能领域保持较快增长。从合肥的“声谷”到武汉的“光谷”,从北京建设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到深圳加强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平台布局……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集聚,一批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孕育。

  数据显示,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

  “预计四季度中国GDP增长5.6%左右,全年增长5.3%左右,高于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说,展望2024年,外部环境或有所改善,稳增长政策效果将继续显现,国内需求有望持续修复,在政策发力和市场驱动下,中国经济将向潜在增速水平回归。

  活力:凝聚更多主体发展合力

  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再到各地拼经济形成发展加速度,2023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活力满满。

  ——系列鼓励、支持、引导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振信心。

  民营经济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体现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主体。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同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与此同时,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合力。

  张立群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密集出台,表明进一步激发亿万经营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的信号更加积极、政策力度更加显著,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正在不断蓄积,恢复增长的活力正在不断增强。

  从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到研究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稳实业、强基础的举措,托举产业平稳发展、激励企业深耕细作。

  随着配套政策举措落地实施,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预期趋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同比增长15.3%。调查显示,对宏观经济、营业收入、市场需求、对外贸易等持乐观预期的民营企业占比提升,民营企业市场预期与发展信心进一步提升。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新旧动能转换增添动力。

  2023年以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C919大型客机实现商业运营并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一系列重大工程亮相,成为重点领域不断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

  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被首次提出,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命题和改革命题。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催生新领域新赛道。2023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传统短板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科技新赛道处在世界第一梯队。

  一组亮眼数据振奋人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纵横铺设,上半年合计产业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大中小企业链式协同、融通创新;“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8000个,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字技术加力赋能实体经济。

  ——从开门红到收官战,各地“拼经济”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3年伊始,各地就稳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作出部署,释放推动全年经济发展的积极姿态。

  开年即开跑。十余个省市推出发放消费券、延续购车补贴等举措,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江苏、浙江等用工大省展开跨省招工,各地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开展招聘活动超万场;多地锚定先进制造业和数字产业化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

  全力拼经济是贯穿全年的主题。10月初,多地接连明确四季度重点工作“任务书”,为打好全年经济“收官战”做准备。这些密集部署,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有效带动经济企稳回升,并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以工业生产为例,2023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4.1%,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生产呈逐月加快态势,成为支撑工业生产回升的主因。”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说,制造业细分行业中,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装备市场需求旺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配套能力提升等因素,中游装备制造业生产提速。

 能力:驾驭宏观经济的优势凸显

  对标强国建设目标,增速不再是评价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能力成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

  2023年,我国经济在内外压力下,依然能够呈现出韧性强、动能足的特点,充分证明我国经济高质量运行的能力在稳步提升。集中体现在,宏观政策同向发力的调控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区域协同发展的统筹优势。

  ——宏观调控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彰显政策调控优势。

  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11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有效对冲外需收缩压力。回顾2023年宏观政策,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尤为亮眼,促消费、稳投资政策举措持续发力,促进内需潜力加快释放,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良好的经济环境,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支撑。202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努力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增发一万亿元国债,降准降息、减税降费,重点领域融资支持力度,稳妥有序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战略部署的一脉相承,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营造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彰显全产业链供给优势。

  200多家企业高效协同,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雅万高铁开通运营,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出海”;首台(套)设备2200多台、设备国产化率达93.4%,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运……2023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个百分点。

  产业竞争力来自产业体系的完备。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拥有显著的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

  2023年,江西明确“一链一策”推动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河南分链实施重点细分领域专项攻坚;浙江聚焦绿色石化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各地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张立群说,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和生产制造体系,形成了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相结合,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全方位支持,也为未来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趋势提供着不竭动力。

  ——促进区域协同发力,彰显发展统筹优势。

  2023年4月12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报告发布。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10年增长近1.5倍。

  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与江苏合作,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合肥、上海张江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同创”;科大讯飞依托合肥、杭州两地科研力量,更新迭代工业巡检机器人等拳头产品。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擘画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党中央谋划的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2023年经济工作,体现了中国驾驭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这将为2024年奠定一个新的出发点,为2024年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张立群认为,如果说因“稳”带来的定力增强,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那么因“进”引发的能力提升,则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闪光点。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的“村超”足球比赛现场(2023 年 6 月 10 日摄)杨文斌摄 / 本刊

  潜力:高质量发展要素不断集聚

  发展要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彰显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这一潜力主要体现在超大规模市场、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水平对外开放之中。

  ——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

  当今,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这正是中国的巨大优势所在:14亿多人口,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稳居世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超大规模经济体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

  超大规模市场之下,我国消费潜力巨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是2023年的一大亮点。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6.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的平均贡献率59.5%。

  “这主要是由于前期积压的消费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叠加供给优化、业态升级刺激潜在消费需求。”陈卫东说,2023年消费领域呈现新特点,服务消费增速快于实物消费,旅游、餐饮、娱乐等领域表现强劲,居民消费更趋理性,高性价比商品更受青睐。

  深挖多领域新增长点,综合施策扩内需仍有潜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优化的资源优势。

  2023年12月15日,科技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我国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基础法律制度,持续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科普与科技人才工作融合发展,良好的科技人才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储备丰富,顶尖科技人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九项重点任务首条,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原磊说,科技创新根本还是要依靠人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正在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将为新动能培育提供强大支撑。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成绩单公布:进出口总值30.8万亿元,同比微降0.2%。其中,一、二、三季度进出口规模逐季抬升,8月、9月进出口连续2个月环比正增长,9月当月进出口规模创年内单月新高。

  总的看,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顶住压力,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好于整体:进出口14.32万亿元,同比增长3.1%,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46.5%。

  在受访专家看来,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可以为外贸外资发展打开更多空间。

  2023年,中国以务实举措搭建合作平台,持续释放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鲜明信号:出台6方面24条政策措施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高标准举办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数贸会、链博会等国际展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等。

  原磊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2023年我国持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水平国际规则,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为企业更好融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多空间,有利于进一步稳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2023年三季度,中国贸促会对近700家外资企业进行调研访问,八成受访外资企业预期本年度利润持平或有所提高,近九成预期未来五年利润持平或有所提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五个必须”指引我们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让我们对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九项重点任务”对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划出重点,让我们有信心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展望未来,随着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政策效应不断累积,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将继续回升向好、长期向好。

  (《瞭望》2023年第52期 )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