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为生命之源,在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它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与吸收,助力新陈代谢的顺畅运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可以说,没有水,生命将难以为继。正因水如此重要,为了唤起公众对水资源的珍视和保护意识,每年的3月22日被定为联合国定为世界水日。在这一全球性纪念日里,人们聚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强调水与健康的紧密关联。
在这个背景下,深入了解科学饮水知识尤为重要。2024年12月,百家乐平台网与中国生产力学会水与健康委员会联合发起了 “国民健康饮水守护计划”。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喝水必修课》系列专家科普栏目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陆军军医大学教授舒为群、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沈立荣三位权威专家深入解读了水的营养作用、水源选择及科学饮水习惯。
本季科普栏目以“健康喝水”为核心,聚焦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水问题,如“喝水能补钙吗”“饮用水是越纯净越好吗”等,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公众树立了科学的饮水观念。栏目一经推出,便收获了热烈反响。不少观众反馈他们对饮水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更合适的饮用水。
权威专家发声:饮水分层次,习惯重养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健康饮水呢?首期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从专业角度剖析,饮水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首先,安全的水是健康饮水的基石,只有让老百姓喝上安全的水,才能避免生病。其次,我们需要健康的水,这类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王浩举例说明,一些国家因淡水资源稀缺,依赖海水淡化技术获取的纯净水,长期饮用会导致血镁含量过低,可能会影响骨骼健康。第三是能喝上具有一定功能的水,能够改善人体生理状态,如增加还原性、提高抗氧化性。
在分析市面上常见的饮用水时,王浩介绍道,生活饮用水、纯净水、天然水和矿泉水在水源出处、生产流程和所含成分方面各有差异。天然水通常取自自然界的井、山泉、水库、湖泊、高山或冰川等地,经过最小限度处理,保留了原水中的营养成分、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王浩提醒,喝水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身体所需水分。然而,相较于选择饮用什么水,遵循少量多次的饮水原则更为重要。“千万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健康保障。”
揭示饮水真相:矿物元素不可缺,水源保护意义深
在饮用水的健康影响讨论中,专家表达了水中矿物元素的重要性。舒为群在节目中指出,虽然食物中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营养,但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有人认为日常生活中从食物中摄取的矿物元素已经足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营养协会的调查显示,老百姓平均从食物中得到的矿物质并非充足,而是处于缺乏状态,也就是隐性饥饿。”舒为群说。
她表示,很多人的膳食结构并不平衡,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蔬菜、坚果、粗粮等摄取不足。对于儿童,会影响骨骼发育和身高增长;对于成年人,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因此,选择富含矿物质的水源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饮用水领域,尊重自然对于保障饮用水健康也有重要的意义,据沈立荣介绍,在浙江大学的环境保护水资源研究中,将水源地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其中一类水源地遵循国家统一标准,我国的千岛湖便是符合标准的一类水源地典范。保护好水源地,尊重自然,能够确保水不受污染,同时完整保留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人体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不仅如此,饮水还是人体获取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水中的钙、镁等微量元素呈离子态,与人体需求高度契合,易于吸收,对青少年骨骼发育和成年人预防心血管疾病起着关键作用。”沈立荣说。
水是生命之源,健康的饮水习惯和优质的水源选择,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健康喝水必修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饮水观念,让健康饮水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科学饮水,从点滴做起,守护健康,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