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核兰铀:一个黄河流淌而过的工厂-百家乐平台网
2024 10/15 16:39:11
来源:百家乐平台网

走进中核兰铀:一个黄河流淌而过的工厂

字体:

  西北偏北,黄河之畔,金城兰州——

  “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路”媒体行收官路线第二站走进了被誉为中国铀浓缩摇篮的中核兰铀,以坐落在这里的国家工业遗产为坐标,了解中国核工业艰苦卓绝、光辉灿烂的峥嵘岁月和奋斗历史,挖掘我国核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的珍贵宝藏。

  1958年5月31日,我国第一个铀浓缩工厂——五〇四厂在兰州开工建设。自此,中国铀浓缩工业在黄河岸边崛起并发展壮大。作为国内铀浓缩企业中唯一经历了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全周期建设发展历程的铀浓缩龙头企业,中核兰铀66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勇担国任,先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装料,是公认的共和国长子——中国铀浓缩工业摇篮。

  厂在山旁建,水从厂中行。进入厂区大门,一座十分具有“年代感”的铁桥与日常通车的大桥平行而立、横跨黄河两岸,它就是国家工业遗产之一——中核兰铀黄河铁桥。1958 年竣工的这座大桥,为工厂源源不断地运送生产原料和合格产品,也是职工上下班进出厂区的必经之路,是企业人员通行和物资运输的“大动脉”和“生命线”。

  五〇四厂建设之初,这个摇篮中的铀浓缩工厂,克服了苏联专家撤走后的重重困难,经过连续六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创业和科研攻坚,于1964年1月14 日拿出了首批合格的高浓铀产品,为我国成功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

  时势造英雄,逆境出巨匠。在中国核工业需要巨人的时代,巨人应运而生。王承书、吴征铠、钱皋韵、刘广均等科学巨匠均在这里留下集智攻关的智慧与汗水,除他们外,还有很多“无名的人”同样令人记忆深刻。亲手提取第一瓶合格的铀浓缩产品的刘晓波老人分享了他的“传奇一天”——

  “五〇四厂投产之前,组织上将我和黄性章同志调到主产品工艺装置岗位,要求我们做好迎接投产提取产品的一切准备工作。1964年1月14日班前会结束后,一张经过厂部、车间各级领导签发的‘工作许可证’(即命令票)交给我们,上面写着:‘命令刘晓波同志为操作员,命令黄性章同志为监督员。’”如今回溯这段经历,刘老的讲述仿佛带着大家回到那个“超燃”时刻,“我们首先对现场进行了检查,接着我便开始连接主产品装置的线路,打开应开的阀门,关闭应关的阀门,并在阀门上挂上‘禁止打开’和‘禁止关闭’的警示牌。在我连接线路的时候,黄性章同志站在我身后全神贯注地盯着我,察看着我的每一步操作,履行着监督员的职责。我们不时与中央控制室用电话沟通着每一步的操作情况,并核对着钟表的时间。待工艺回路充气完毕、调整好控制压力后,中央控制室下达了正式提取产品的命令,我随即打开产品容器上的进口阀门,高浓铀气体缓缓流入产品容器而被冷凝,这时时针正好指向上午十一点一刻。过了一会儿,产品分析报告出来了,分析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完全合格。这时候我们才深深舒了一口气,彼此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至此,历经6年的艰苦奋斗,五〇四厂建成投产,为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创造和提供了先决条件,并争取了时间。”

  当天晚上,刘老仍然沉浸在兴奋之中,便在日记中写道:“1964年1月14日上午十一点一刻,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我亲手操作提取了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宝贝儿子’,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下班后,我迟迟不想脱掉我手上这副手套,也不想洗手,因为这双手套和我的这双手,与我国核工业之间,互相留下了值得纪念的印痕……”

  而“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由这些无数平凡人的“不平凡时刻”一点一点凝聚而成的。

  座谈交流后,媒体团来到了充满历史气息的工人俱乐部。这座建筑承载着中核兰铀职工的文化记忆,是他们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走进俱乐部,仿佛置身于一个复古与现代交融的世界。老式的舞台、经典的标语、复古的装饰,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底蕴。它时至今日还依旧坚守自己的职责使命,为职工们提供观看演出、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三楼已经改造成为承载时代记忆的场馆,与爱国主义教育馆相互呼应,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文献资料、一个个馆藏物件,“浓缩”着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光辉岁月,让媒体们解开时光的秘密,追寻他们的足迹。

  五〇四厂还有个“传统节目”——“打枣”。位于“河北”的枣林已有年头,根深叶茂、果实累累,枣树们“野蛮生长”。听说,早些年全厂职工每人都可以分得4—5斤枣。“这儿的枣没打农药,大家可以放心尝尝!”中核兰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苗辅徽对记者们说,“大家也许会对核工业的环境不太放心,而这些枣树就一直生长在厂区,我们一直在这里工作、吃这里的枣,这不就是核工业安全最好的证明么!我们每年还会举办红枣节暨核科普活动,与当地民众共享美味的同时,增进他们对核工业的信任与支持!”

  一同来到枣林的中核集团首席技师魏晋辉与记者们分享他的经历:“我1994年技校毕业就被分配到了这里,跟着师傅学习操作,最开始的3个月连机器都不敢碰!就这样一直跟着师傅边看边学再自己尝试,有一天突然就‘开窍’了。”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也成为了新人们的师傅,其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当问到魏晋辉关于“工匠精神”与传承的看法,他说,“倒班的工作其实很枯燥辛苦,我记得当年带我的师傅值班时候从来不‘走神’,每隔一小时就带着本子对每一台机器认真巡检,这样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带的每一位徒弟,让我们无论进行任何操作都要心存敬畏……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这才是核工业最重要的传承。”当被问到他对工作的看法,魏晋辉说,“首先必须要认可自己所做的事情。我这个人心态特别好,当这一天的目标任务都完成,我就会很有成就感,特别自豪!”在魏晋辉身上,我们看到了单纯而纯粹的“工匠精神”。

  “我刚来兰州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只要说是兰铀大概率会伴有‘噢!’然后开始夸赞我们的单位!”今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张基延刚刚入职,就感受到了中核兰铀与兰州这座城市深深的连接。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黄河浩浩汤汤带来氤氲水汽、古韵灵气,肇起兰州历史,激活了独属于兰州的文化脉络。而中核兰铀,也在黄河之畔扎根生长,与兰州这座城市共融共生,以“全方位打造世界一流的铀浓缩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在创新创业的不凡之路上,与这条河、这座城共同谱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