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当柳絮纷飞、花粉弥漫时,呼吸科门诊便会迎来一波就诊高峰。其中不少患者是因患上哮喘这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前来求诊。哮喘并非“挑人”,全年龄段人群皆有可能“中招”。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总数高达4570万,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攀升;而14岁及以下的儿童哮喘患病人数也已突破810万大关。
哮喘看似普通,实则是潜伏在呼吸道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发作,患者就会出现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然而,由于哮喘的临床表现往往不明显,导致漏诊误诊率居高不下。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71.2%的成人哮喘患者未获得过正规诊断,仅有5.6%的哮喘患者接受了基本治疗。此外,部分患者在确诊后,还容易因症状较轻而忽视哮喘带来的危害,陷入“感觉好多了就能不吃药”的误区,最终饱受其反复发作的折磨,有些甚至进展为重度哮喘。据悉,我国55%-70%的哮喘患者处于控制不佳状态。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实现规范化治疗与科学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哮喘的防治不能断断停停
哮喘,全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其发病与多种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关键炎症效应细胞,堪称气道内的“破坏分子”。当其数量异常增高时,可诱导炎症并触发组织损伤,破坏气道上皮细胞完整性,使其出现损伤、脱落情况,诱发气道炎症反应、气道高反应性,长期不被控制则会引起气道重塑,致使哮喘出现频繁急性发作等控制不佳的情况。因此,抗炎治疗成为控制哮喘症状、预防急性发作的关键措施。
目前,在哮喘治疗领域,相关的治疗药物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多数患者通过每日不间断、规范地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便能有效控制病情,减轻喘息等不适症状,并且能够减少哮喘急性发作的频率、改善肺功能,从而像正常人一样健康地工作与生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随意中断治疗,否则极易复发,长此以往会进一步加重急性发作风险,导致肺功能不可逆地下降,甚至将疾病演化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影响生活的质量。
这是因为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炎症,而炎症往往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会在症状消失后仍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其防治应当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进行长期的、足疗程的管理和治疗,切忌不能根据症状的缓解与否来进行用药。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强调,患者通常从起始治疗开始后,每2-4周复诊,以后每1-3个月随访1次,维持良好控制3个月后,可考虑降级治疗;而重度哮喘和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通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获得良好控制。
哮喘有望回归正常生活
目前哮喘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生物制剂等。对于哮喘患者而言,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尤其适合于中至重度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这种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轻喘息等不适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反应调整治疗方案。中度哮喘患者则在轻度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ICS的使用剂量或者联用其他药物,以增强抗炎效果。重度哮喘由于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单一药物或简单的联合用药难以有效控制,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药物和治疗手段。除了需要足量、足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外,还可能涉及其他治疗方式。
近年来,生物制剂的问世为重度哮喘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标志着重度哮喘治疗正式迈入生物制剂时代。生物制剂能够精准地靶向作用于哮喘发病进程中的关键炎症介质或细胞,从而抑制这些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释放,有效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更令人振奋的是,刚刚公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首次提出哮喘可“临床治愈”的全新理念,成为时隔五年的又一重磅更新,这不仅颠覆了过往人们对重度哮喘难以治愈的固有认知,也意味着未来重度哮喘患者将有望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良好的症状控制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降低急性发作、持续性气流受限、药物不良反应和哮喘相关死亡的未来风险,为众多长期受重度哮喘困扰的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相信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手段的不断优化,哮喘患者将获得更多的治疗选择,拥有优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