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罗氏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致力于肺癌全程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建设,开启肿瘤诊疗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探索。此次合作旨在应对肺癌这一全球癌症难题,聚焦肺癌围手术期精准治疗,通过智能化数字平台打通诊疗全流程,助力提升患者诊疗体验、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应对全球癌症难题,共筑肺癌诊疗数字防线
肺癌,已然成为全球癌症领域的 “头号杀手”。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库(GLOBOCAN)数据显示,2022年肺癌在全球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均位列榜首,全球约182万人因肺癌失去生命,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18.7%,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300万。在中国,肺癌的形势同样严峻,发病例数占比达22.2%,死亡率高达 28.6%,尤其在50 - 59岁人群中,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肺癌虽可通过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和转移问题突出,超过50%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会在5年内复发或转移。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总体癌症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这使得提升肺癌手术质量和预后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宏旭教授表示:“肺癌诊疗的难点在于个体化方案的制定与全流程管理。此次合作引入的数字化系统将精准整合患者数据,优化术前决策、术后随访及康复管理,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心的治疗体验。”
同时,刘宏旭教授强调:“辽宁省肿瘤医院一直致力于肺癌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和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未来也将继续强化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探索智能化质控平台应用,推动肺癌诊疗全流程标准化和精准化发展,为实现 ‘健康中国’目标贡献辽肿力量。”
以“智”赋“治”,数据闭环驱动精准医疗未来
围手术期的诊疗管理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而对于可手术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如化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可提高生存率、增加手术切除机会。术后,有效的管理和早筛早诊不仅能保障患者的良好预后,还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然而,当前肺癌随访管理存在诸多难题。国内主要依赖口头或电话随访,这种方式不仅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随访效果不佳,导致肺癌患者的随访率仅为 50% - 70%,提升空间巨大。
面对肺癌诊疗的困境,罗氏的肿瘤数字化全程管理系统(Oncology Hub,简称OH)成为此次合作的关键支撑。该系统专为中国患者量身打造,具备智能化汇总患者信息、自动生成MDT报告、数据智能统计与分析等功能。双方将以OH系统为基础,融合辽宁省肿瘤医院在肺癌围手术期的丰富实践经验和临床诊疗指南,建立肺癌手术患者的精准数字化管理平台及规范评价体系,实现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全面管理和有效随访,从而加强医患沟通,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OH系统依托智能化数据整合与分析功能,涵盖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的疗效、安全性、生活质量、依从性、卫生经济学以及工作效率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改善情况。同时,基于平台积累的大量患者数据,双方将深入挖掘分析,探索有效的分子标志物,开发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并在临床应用中持续验证和优化,形成数据闭环,为肺癌诊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未来,通过OH系统的应用,辽宁省肿瘤医院将能够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手术质量和预后效果,还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也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提升临床工作效率。
作为罗氏在中国肿瘤数字化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此次合作不仅展现了罗氏本土化创新实力,更是“医院+药企”协同推动诊疗一体化的重要实践。通过此次合作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外,还将对其价值进行全面评估,也标志着肺癌全程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正式启动,预示着肿瘤诊疗领域将迎来一次重要的变革。未来,双方计划将这一数字化解决方案拓展至其他癌种,助力辽宁省肿瘤诊疗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