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非遗+旅游”火热出圈,人们探寻原汁原味的“城市记忆”,领略传统文化绽放出的时代光彩。
面汤热气腾腾、面条细长劲道、香菇冬笋浇头色香俱全——跨年之夜,一碗非遗“越年面”让山西游客卫强一家感到身心温暖。他们在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广场参加“上海新年第一游”,体验撞古寺铜钟、赏舞龙舞狮、品越年素面等迎新年民俗活动。
“在老家过年,主要和亲朋好友在一起。来沪旅游跨年,体验江南文化,又在时尚街区与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一起,氛围更加欢乐!”卫强说。
“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动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在上海龙华地区迎新年、参与庙会、市集等民俗节庆活动,日益为国内外游客所青睐。2024年末至2025年的跨年活动除了吸引众多上海市民,还有来自德国、日本、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游客,以及自辽宁、吉林、山西、内蒙古、广东等地乘坐包机而来的国内游客。
2024年12月31日,斯洛伐克游客卡特琳娜参加“上海新年第一游”,体验拓印技艺,制作了一幅“连年有余”图。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斯洛伐克游客卡特琳娜大胆尝试了拓印技艺——将宣纸覆在刻有图案、沿纹路已涂抹墨汁的木板上,并仔细压实,揭开便是一幅“连年有余”图。“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非常有意思!”卡特琳娜一直期待来华旅游,尤其喜爱中国历史文化。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上海已拥有6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73项市级非遗项目以及超过900项区级非遗项目。非遗项目“走进”街区、社区、校园,与文商旅体不同业态融合,释放新的活力。
“自‘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参与传统文化体验的氛围更加浓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陈平介绍,2025年元旦至春节期间,上海有百余项非遗体验活动将拉开帷幕,遍布16个区,预计各类文化活动还会进一步丰富。
在上海市虹口区“今潮8弄”举办的跨年非遗市集,7岁的金辰怡跟着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体验金石传拓:在刻有纹饰和铭文的石板上铺上湿润的宣纸,用工具蘸墨扑打,将石刻表面的纹饰和铭文真实拓印下来。“要把石板上高高低低的纹饰细节拓下来,墨还得匀,这真是又细致又费劲的工作。”金辰怡拓了一幅有两只小鹿在松树下的“路路平安”图,表达对2025年的祝福。
2024年12月31日,金辰怡在“今潮8弄”非遗市集上体验金石传拓技艺,制作一幅“路路平安”图。百家乐平台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此外,在上海各区推出的非遗市集上,五香豆、梨膏糖、白斩鸡等承载着非遗技艺的美食,满足了市民游客的“味蕾”;舞龙舞狮、戏曲展演等文艺活动,增添了新年欢乐祥和的氛围。
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日前发布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设立体验基地,旅游从业者与非遗从业人员相互交流,开展双向培训,在非遗和旅游的融合过程中,更多传承人、本地居民参与其中并受益,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认为,非遗是人们生活、劳动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也必将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焕发新生。(记者陈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