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哲鹏:从《送东阳马生序》和DeepSeek说起-百家乐平台网
2025 03/24 09:37:31
来源:百家乐平台社

吉哲鹏:从《送东阳马生序》和DeepSeek说起

字体:

  百家乐平台社北京3月21日电  3月21日,《百家乐平台每日电讯》“百家乐平台走笔”专栏发表记者吉哲鹏撰写的文章《从〈送东阳马生序〉和DeepSeek说起》。

  不久前,我参加了女儿新学期的家长会。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老师不讲考试成绩,向家长们抛出一个开放式的话题:面对AI时代,孩子们该如何学习?教师如何传道、授业和解惑?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的确,未来已来。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智慧教室”里,学生拿出平板电脑,指尖划过屏幕唤醒DeepSeek;在图书馆里,古籍上“余幼时即嗜学”的字句在泛黄纸页间跳动。两个相隔600多年的教育图景,在校园中交织成奇妙的二重奏。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了AI为何还要读书”的讨论背后,隐藏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深度追问。在今年的开学季,DeepSeek在朋友圈刷屏,而在以往,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经常走上热搜。明朝著名学者宋濂给同乡后生马君则作了这篇赠序,讲述了他艰苦求学的亲身经历和人生启示,时至今日依然引发人们的共情共鸣。

  相对《送东阳马生序》的苦读,DeepSeek给很多人“搜索即得”的便利,二者似乎并不相关。但深入思考之下,千年墨香和网络算力的历史共鸣,仍应铮铮叩击每个读书人的灵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寒窗苦读,与DeepSeek代表的AI工具看似天壤之别,实则构成知识改变命运的时空问答。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笔下那一串踉跄的雪地脚印,仿佛刻在华夏文明脊骨上的图腾。他的衣服结满冰霜,手指冻得通红却紧握毛笔,在“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困境中,用苦读丈量着知识的疆域,烛火的微光照亮漫长的寒夜。

  而今,少年们点击屏幕,DeepSeek的算法瞬间编织出知识图谱,以秒为单位展示宋濂抄写十年的典籍,将“执经叩问”的焦虑转化为精准的知识坐标。不仅是城市,当云南沧源的佤族少年在编程教室编织梦想时,他们也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寒窗不再是物理空间的禁锢,求知变成了一场以科技为翼的翱翔。

  《送东阳马生序》中令人震撼的细节,不仅是“负箧曳屣”的艰辛,更有“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傲骨。当一些人把教育误认为是金钱的堆砌和成绩的竞赛时,宋濂苦读的身影,好似无声的有力反驳——人,要在精神海拔上攀升。

  如同当时的宋濂一样,当代也有不少少年不惧寒窗,以苦读为乐。在云南乌蒙山深处,曾冒着风雪在山坡上找网听课的女生范天兰如愿成为一名教师;“挖姜男孩”姚胜旺签收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掌纹里嵌着的泥土簌簌落成“勋章”;“追光女孩”郁晓楠抚摸编号“0001”的盲文通知书时,指尖跃动的触感涤荡心灵。这些画面与宋濂的“勤且艰若此”形成蒙太奇般的交响,印证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的古老箴言。

  同样,在AI热潮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算法精度,更要避免技术助长“碎片化学习”的惰性。宋濂“执经叩问”的谦卑姿态,对应着AI时代对科学精神的渴求——DeepSeek虽能秒解一道道数学题,但《送东阳马生序》中“俯身倾耳以请”的治学态度,才是抵御“搜索即得”思维惰性的良药。

  《送东阳马生序》的刷屏绝非偶然,这是一个民族“尊师重道”的历史回响。当耳熟能详的“囊萤映雪”与中科大少年班辉映,当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与贵州“天眼”的宇宙追问共振,我们才能读懂宋濂的“勤且艰”与“弗之怠”,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知识沉淀出的风华,远胜滤镜下的昙花一现。当“读书不如当网红”的喧闹甚嚣尘上时,《送东阳马生序》恰似一剂醒脑汤。比如,一些知识主播的直播间里,那些信手拈来的诗词典故,何尝不是宋濂“遍观群书”的现世镜像?读书虽苦,但乐趣是心有繁花似锦,胸中有丘壑万千。

  其实,DeepSeek与《送东阳马生序》殊途同归,共同指向了人类对知识和文明的永恒态度——“深度求索”,而宋濂“俯身倾耳以请”的专注和“遍观群书”的积淀,暗合数字时代的运行逻辑:AI处理标准化问题,人类负责突破认知边界。

  诚然,读书是知识探索的过程培养,《文心雕龙》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依然有穿越历史长河的生命力,正如近日武汉一名高三数学老师在百日誓师演讲中的比喻——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

  思考至此,新学期“家长会作业”的答案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用数字时代的“砚冰坚”,方能续写出“中有足乐者”的永恒篇章。在这场古老砚台与智能芯片的跨时空对话中,我们要学会驾驭技术浪潮,亦要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那些在书山跋涉的青春,终将化作《逍遥游》中“若垂天之云”的翅膀,托起中华民族的星辰大海。

【纠错】 【责任编辑:周亦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