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山东省海阳市的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现场,见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试验队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出征前的动员。
李同玉是长十一火箭总指挥,他告诉记者,这是长十一火箭执行的第四次海上发射任务。“长十一火箭的适应性很强,具备小时级发射、适应简易发射条件、基于民用船舶实现海上发射等特点。今后,我们希望将运载火箭从一项‘攻坚产品’逐步转化为能够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产品及能常态化发射的‘商品’,这也是火箭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天线运行到指定角度,已调整完毕!”当这道口令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测控设备操作手王志华发出,海上火箭发射平台的最后一批人员开始撤离,发射任务正式进入倒计时。
10月7日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第四次成功实施海上发射任务,意味着中国航天已经具备稳定高效的海上发射能力。
就在发射任务现场众人欢呼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的信息保障分队还在忙碌。信息通信工作是海天连线的“顺风耳”。与陆地航天发射不同,海上发射只能通过无线传输实现通信保障,还要面对强风、潮湿以及传输距离远,设备复杂程度高,时间紧等多重困难。
据了解,信息保障分队的岗位人员平均年龄仅有26岁,这支年轻团队反复研究通信链路搭建和保障方案,相继克服技术新、环境新、流程新、模式新等困难,建立了稳定、高效的通信链路;同时,还与有关单位协同攻关,将多个通信系统高度集成,共同探索出了陌生地域全要素通信系统组织模式。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还有许多航天工作者正持续关注着火箭运行状态。“‘台前’和‘幕后’都是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王志华说。
记者:叶婧、李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