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平台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连接古今的“多元”力量——他们眼中“博物馆的力量”(下)
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
在全球疫情持续、俄乌冲突又加速世界格局变化的情形下,人们更希望博物馆催生更坚韧、美好的力量。当前,我国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投入,普通公众的热情与付出,汇聚成点燃博物馆发展的“多元”力量。
从单一展示到时空交融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工作更加紧凑了,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北京市各区抗战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的走访和拍摄工作,力争用真实、感人的画面将丰富的革命记忆转变为人们心中的红色烙印。
“通过运用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纪念馆动态信息、文物藏品、历史研究成果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介绍,疫情期间,考虑到一些观众不能来到现场参观纪念馆,抗战馆积极创新线上服务,并结合重大纪念日节点,举办线上直播活动、打造线上虚拟展,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地了解展览内容。
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之下,各地博物馆迅速转型,相继推出“云”观展、“云”讲解直播等系列线上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教育不打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数字展厅。受访者供图
5月14日,小朋友们在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参与社教活动。受访者供图
“博物馆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感受文化、参与文化的体验,搭建不同人群交流的平台。以前我们强调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功能,现在我们更强调博物馆的研究、社会教育等功能。有人在博物馆探询人生哲思,有人在此找到未来职业方向。”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博物馆的力量既是时空交融的力量,也是社会参与的力量。
如今,博物馆已逐渐转变为影响大众、影响社会甚至影响时代的知识服务型机构。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各地文博机构着力加强博物馆人才培养,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博物馆系统专业人才队伍。
“如何让相对专业的讲解词‘活起来’,这需要大量的补充阅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90后”讲解员李洋在工作3年多的时间里,已摸索出独到的学习方法。近段时间以来,纪念馆因疫情而闭馆,李洋仍在不断加紧学习,加强对抗战史的研究,尝试让自己的讲解内容更有贴近性、更有力量。
志愿者群体是这支专业队伍的“补充剂”,更是“强化剂”。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处处可见身着醒目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热心为观众导览,讲述武汉红巷的革命故事。“我在红巷讲党史”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8年,由社区离退休干部群众、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分别组成“红巷爷爷”“红巷青马”“红巷苗苗”特色团队,总计有2000多人,老、青、少三代人接续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从“高冷小众”到催生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博物馆承担的功能和潜在的力量也在不断丰富和壮大。特色展陈、研学讲座、文创IP孵化、沉浸式展演……昔日稍显“高冷小众”的博物馆,如今更加“热烈鲜活”,构建起连接古今与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
从风靡全网的“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到座无虚席的华夏古乐团演出;从以“青玉人首蛇身饰”为原型的玉佩棒棒糖,到国内率先上线的文物“AR弹幕”服务……近年来,馆藏一众“中原珍宝”的河南博物院,在文化创新、活态演绎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频频“出圈”。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市场总监刘维告诉记者,去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一款“一起考古吧”小程序,将考古工作场景数字化,仅“十一”假期,就吸引3000万实名用户体验“在线考古”。
这是河南博物院在手机端推出的“一起考古吧”小程序。受访者供图
在展现河洛文明、中华力量的洛阳博物馆里,讲解员李晨飞除了日常的文物讲解工作,还经常参与策划、实施社教活动和青少年研学活动。在她看来,博物馆肩负着追寻历史、传承文明的重任,蕴含着多元“力量”。
近10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不断增加陈列展览数量、增加文化含量。博物馆观众数量的显著增加,带来了持续增长的文化消费。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告诉记者,三星堆“火”了之后,博物馆游客数量暴增,其中不少是青少年。三星堆博物馆通过展陈升级、开放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上新”文创产品等手段,让博物馆发挥更大的传播力量。
2021年,三星堆文创产品实现总销售额2728.4万元,IP授权实现销售额580.4万元,文创产业总产业达6362.9万元。观众不仅能在博物馆“大饱眼福”,还能将这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带回家”。
取材于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彩绘漆木卧鹿等文物制作的文创书签(5月12日摄)。百家乐平台社记者肖艺九摄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作为中国主会场举办地的湖北省博物馆正在“上新”多款热销文创产品——越王勾践剑 U盘、虎座鸟架鼓徽章、彩漆木雕鸳鸯形盒书签……它们与陈列文物遥相辉映,释放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执笔记者:喻珮,参与记者:罗鑫、童芳)